“十三五”期间,广西大学有6个定点贫困村,分别是那坡县城厢镇的达腊村、永靖村、者仲付、口角村、百林村和德隆乡的念头村。2017年以来,广西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继续发挥高校智力扶贫、教育扶贫、技术扶贫的优势,加强当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多举措助力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开发特色产业,创新产业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定点扶贫各项工作。6个定点贫困村的产业不断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投入生产脱贫、发展致富中,扶贫工作正由输血式向造血型推进,脱贫攻坚呈现出良好态势。广西大学获2016-2017年度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荣誉称号。广西大学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冯显云、黄庶冰两位同志获全区扶贫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牢记历史使命,扎实工作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一把手”的“总指挥”作用。校党委书记刘正东在抓推定点扶贫工作中一直强调,扶贫攻坚是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中央创新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在自治区脱贫攻坚战中竭尽所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切实做好自治区党委、政府交给的扶贫攻坚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刘正东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对定点扶贫工作做出指示,并且每月按时批示第一书记工作月报。刘正东书记等校级领导10多人次先后赴那坡县各定点贫困村实地检查指导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50多人次。
多举措助力定点扶贫工作。几年来,学校在年度预算中都单独列支扶贫专项资金,为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同时,按规定落实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各项待遇和工作经费等,并且积极联系各界资源,借力助推定点扶贫工作。先后引进省级干部扶贫联系点中央财政县扶贫专项资金、自治区高校工委留存党费扶贫攻坚项目经费和南宁市扶贫专项资金上千万元,以及南宁市房产中介协会等爱心企业和全校师生员工捐赠款物30多万元,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小学教育等方面,促进了定点扶贫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依托科技引领,搞活产业富民
科学规划产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学校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赴定点贫困村为当地产业发展号脉定位,提出并实施了“一村一特色”规划,重点扶持达腊村发展油茶、口角村发展桑蚕、百林村发展牛大力、永靖村发展山豆根、者仲村发展肉牛养殖、念头村发展食用菌。目前,在规划的指导下,各村产业都有了良性的发展。例如,达腊村建设了百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将成为那坡本地高产油茶采穗圃;口角村桑园列入那坡县综合产业(桑蚕)示范园区立项建设项目;百林村牛大力种植已有20余亩;永靖村山豆根逾115亩;者仲村建设有山牛养殖基地,注册了“那坡县者仲养牛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念头村也建成了1个200平方米的灵芝食用菌示范点。
创新产业模式,拓展致富发展路子。根据贫困村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匮乏等特点,广西大学专家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山林排水性好、热量适中、面积大、环境空旷、适合草类生长等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生态养殖,实行种养结合。如今,达腊村在油茶种植的同时,大力发展蚕桑种养和牲畜养殖,并且在农闲时期利用闲置土地栽种油菜,蚕丝、禽肉、油茶籽的获利都较好地促进了农户的增收,深受农民欢迎;念头村除了板蓝根种植,还尝试发展稻田养鱼等产业,确保贫困户都有增收途径。
培育“造血功能”,激活内生动力
广西大学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狠抓党员产业示范户、示范点建设,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以点带面,推动贫困村走上产业发展的路子。例如,口角村的桑蚕养殖,在村妇女主任的带头示范下,短短两年内从无到有、且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桑叶种植面积已突破600亩,种桑养蚕产业后续利润可观;百林村的党员以上率下,在提高自身养殖水平的同时,积极带领群众踊跃参与种桑养蚕、林下养鸡等产业。
为了确保贫困村产业长期稳定发展,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们走家串户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鼓励贫困群众改变“等靠要”思想。同时,积极组织村委干部、产业发展能人、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参加技术知识培训,培育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20多期,培训村民上千人次,组织外出考察、现场示范学习50多人次,进一步开阔了贫困村群众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发展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将有效确保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通讯员: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