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盛夏光景寄予外乡友人的信笺,有时暮雪皑皑才能抵达。记载文字的材料无论是沉甸甸的竹简,还是昂贵的丝绸,都很难为百姓所用。
溪潭河畔,年轻妇人挽着裤腿清洗破烂的渔网麻条。听蔡侯说,这些可以造成便宜的纸张,多神奇。炊烟袅袅的山林里,锤捣声一声连着一声,煮构、搅浆、抄造……100多道工序之后,一张洁白轻薄的纸被小心翼翼地揭下来。
电、火、水交错迸发火花,烧烫崭新的活字一个推着一个出来,银晃晃地发着光。一眼望不到头的字架旁,西装革履的拣字师傅熟练地把潦草手稿变作整齐的队列……最终印刷在纸上的浓黑字迹,在日光下变换深浅的光影。
爷爷手中的书有了年头,他摸索着活字印刷独有的凸痕质感,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他还年轻,学什么都快。微信群一响,要求填表,他皱着眉:“怎么弄啊?搞不懂……”
手指把键盘敲得噼啪乱响,少年热衷于对网络对面的陌生人畅所欲言,却懒得与家人多说一句话。客厅里,妈妈随手写着账单:“咦,蔬菜的蔬怎么写来着?”
如今快,快得来不及好好生活,快得把一些人扔在了身后,把汉字丢弃于历史书里,犹在时间缝隙里争分夺秒。
仓颉造字,华夏文明始起。
汉字是唯一一个一脉相承至今,不曾断绝的古文字。
世人熙熙攘攘,名利场拥挤不堪,少有人顾得上捡拾起文明的线索,燃起活字的炉火。
然而,「一是了」不同。
一开始,也并未立下宏愿,不过是出于一腔赤诚热望。
一是了创始人、西安欧亚学院校友魏立明孤身一人揣着一本关于设备的旧书便踏上寻梦之路,不惜代价辗转万里搜寻技法、器具,几年后才有了老钢厂一家稍显冷清的店铺,那是「一是了」第一家体验馆,也是西安乃至西北首家专注于探寻活字印刷、古法造纸技艺的体验馆。而后的重重挫折并没有打垮这个滚烫发亮的梦想,甚至以体验店为纽带,结识了许多对复活失落的非遗文化有志之士。
于是,有了落子全国的线下文创店和城市中心体验店。无论是位于永兴坊、芙蓉园、兵马俑等热门景区的文创店,还是遍布成都、丽江、上海、武汉、西宁等多个城市的品牌联营店,都给了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一方都市中的精神角落。也与吉利汽车、国窖1573、喜马拉雅FM等诸多品牌合作开展了全新模式的线下品牌活动。
城市中更多的人,得以亲历一颗颗横平竖直的宋体活字带着油墨香气,列阵为纸张上的汉字。
亲手将原料纸浆变换为洁白如玉的宣纸,静静诉说着意境悠远的东方神韵。
整齐排列在字架上数以万计浴火重生的活字整齐排列在字架上,从中拣拾心仪的文字;在水箱中捞纸置花,抚摸自己制作的纸张上,独属于手工的淡淡凸痕与纹路质感;在满架花材中拣拾花朵草木制成工艺品,让花成为生活……手中小小的美学作品,承载着步履匆匆的都市中难得的慢生活美感。
一切呈现,恰如初心——「一」、「是」、「了」,于数万字之中取汉字使用频率最高之前三字。
一来,愿立传承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再传播的愿景;
二来,以表誓将一件事情做了,做好,做完整之决心。
请允许我们,带着工匠态度,扎根当下,守护这份美好,生生不息。
美好的呈现背后,一切并非看起来那样轻松。
单单寻找合适的机械工具,就花费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一是了」的创始人魏先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飞机、火车的奔波中度过的。他走访了日本、内蒙古、云南腾冲、贵州丹寨、安徽泾县、陕西长安等地,去过最繁盛的城市中心,也进过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的山谷村落,来探寻古法造纸技艺与历史遗留下来的铸字机器、字模、合金材料。
最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一个县城找到了合适的机器。而它上一次开机,远在1991年。这座铸字机重达1吨,拉回来时零件缺失不能使用。于是又四处探寻打听到了早年制造机器的咸阳铸字机厂,奔赴而至时才得知工厂已倒闭、重组3次了,工人也已退休。我们寻找到当年的老师傅,利用图纸帮我们修复了机器。
而这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机器。
也曾遇到聪明人指点,“把活字当商品卖卖啊,现在很多都是这么搞的。何必辛辛苦苦复活它做体验,得不偿失。”
「一是了」的回答,似乎与商品化时代格格不入。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活字的诞生,包含了字体设计、字模蚀刻、合金冶炼、金属铸造,生产冷却、分拣排序等工作,当年行业的从业人数达到了几十万人。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工作,也代表了一个“铅与火的时代”。
活字排版印刷工艺从兴盛至90年代末全民淘汰,已经过去了30余年。如今花费数年时间去将它复活,并非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让它继续工业生产和印刷用途,古法造纸亦是如此。
让一代又一代国人热血自豪的“四大发明”,不应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上,年轻一代和孩子们应有一方衔接历史时空的桃花源,让人们得以感受和触摸文明的遗存、汉字与纸张的温度。
我们重新整合供应链,改良活字、造纸工具,创新体验流程,研发课程,从偏远山村里将它们作为一种全新而完整的手作体验带到城市里。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每个人随着时间、心情、审美、手法的不同,都可以做成一件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美学作品。
留存住快乐,也铭记下遗憾,阴晴圆缺,各有美好。「一是了」提供的不只是偶然的一次体验,更是足以陪伴您一生的美好乐趣。
身处「一是了」体验店,你可以看到来往的客人有受邀而来的驻华大使、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赞誉有加的市政领导、身着汉服/COS服/JK/LO裙的小姐姐,从台湾等各地而来的出版业老前辈,但更多的,还是渴望了解体验活字印刷与古法造纸文化的普通人。
而这,正是「一是了」的愿景——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一起追溯字间美好。
于「一是了」而言,往前是活字造纸的未来,往后是千百年的历史,取一角便是故事。
年轻的小朋友大多对活字印刷术不甚了解。在电脑排版普及的今天,效率大大不如前者的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明日黄花,在失落的边缘游走。然而此前,铅活字的印刷系统也曾风靡了近百年。
不似日常惯用纸张的整齐平滑,铅活字印刷为纸张带来了令人着迷的、凹凸不平的质感。轻轻地抚摸书页,指尖上传递而来的凸痕,静静地诉说着承载在这铅字背后厚重的历史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缩影。
「一是了」创始人魏先生时常会讲起在复活活字造纸时的故事,其中一个发生在2019年4月。那还是仅有老钢厂第一家体验店的时期,某一天下午,店里来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客人——77岁的台胞老人,苏先生。近十年随小儿子定居西安,在银行偶然看到提及「一是了」的报纸,问了很多人才找过来。
这是位出版业的老前辈,早年常赴德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完整经历了铅与火的时代,上世纪最早将哑膜工艺从日本引入台湾。现在仍在坚持编排一本英汉字典,已花费6年时间。苏老先生说,等字典完工,他想要去种枫树。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明明是初识,却因活字俨然多年故交。老先生步履蹒跚,说起话却来两眼有神,思维敏捷。他还提及有一位辞世不久的故友,特意保存着一批活字史料和物件,如果有机会一定回台帮忙去看看。老人身上,有一种年龄无法限制的,对事业和追求真挚的热爱。
尤记一进门,苏老先生双手作揖,“你这是大大的功德,可能是500年前你和它有特别的缘分啊。”这话自不敢当,但那份诚恳真切,却成了「一是了」后来做诸多选择时亮着的一盏灯。
故事有许多,「一是了」终会一件一件慢慢细讲成册,只因许多人许多事触动良多,实难以割舍。暂且便以魏先生一句话暂作结尾:
“有些人一生都在半途而废,而我愿永远都怀抱热望。”
【校友介绍】
魏立明,西安欧亚学院2016届校友,本次分享了自己在欧亚求学,就业,创业之路。从大一至五,2011-2016,从设计-印刷-舞美-全案策划执行,到责任,成长,瓶颈之路。
「一是了」品牌创立于2016年,取名自汉字使用频率最高之前三字,立字愿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再传播。2018年在西安落地首家品牌中心体验店。
以非遗为线索,历时多年、复活并传承古老手工艺,创新性地开发和串联了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几个项目,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目前已在多个城市开设线下文创和体验门店50余家。
已拥有位于西安城市中心南稍门中贸广场的城市体验店,位于永兴坊、大雁塔、宽窄巷子等热门景点的文创店,以及与言几又、方所、上海三联、中信等品牌的城市联营店,也有落地于西安欧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非遗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与文创品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