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假期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201班积极响应团委关于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的号召,12名同学组建“服务基层建设”实践团队,分成5个小组,走进社区,深入基层,参观调查,积极开展了生态环保、爱老敬老、结对助学、传承非遗、家乡果园劳作等实践活动。
守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永定河是北京第一大河,被称之为北京的“母亲河”。几百年前,永定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通过前辈的不断治理才变成这样一条平静的河。“生态环保”小组的臧金姝和赵梓宵两位同学住在门头沟区,他们开展了“守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实践活动。两位同学认真观看了央视《大美京西》科教节目,探寻家乡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12月31日,他们来到永定河公园,瞻仰永定楼,欣赏永定河母亲雕像,参观永定河文化长廊,站在观景台上远眺母亲河两岸的风光,感受母亲河的魅力。两位同学在志愿北京上申报了“守护母亲河”生态环保活动,带着自制的环保夹和手提袋,在公园甬道、永定河畔、草丛等处捡拾人们丢弃的纸屑和烟头,还有包装袋和塑料袋等白色垃圾。
臧金姝说:“长廊里每块浮雕都讲述着一段文化故事,通过参观,我们更加了解了门头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文化长廊由众多艺术家设计,历时6个月,充分展示出门头沟区的资源特点和独特魅力。走近手工匠人雕刻的精美作品,我们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感受到母亲河的魅力。”赵梓宵说:“天气非常寒冷,能为母亲河环保活动献出微薄之力,我们乐在其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守护我们的家园,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
臧金姝、赵梓宵参加“守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实践活动
参观永定河公园文化长廊
“生态环保”小组的其他同学也积极参与社区和村委会的环保实践活动,争当环保小卫士,守护自己的家园。1月15日,张米佳同学在社区消防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消防安全体验馆,了解森林防火知识,认识到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马鑫洋和冯建昕两位同学开展了小小乡村“保洁员”的实践活动。他们在村里打扫卫生,捡拾丢弃在路上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用实际行动,呵护绿色家园。
马鑫洋同学参加小小乡村“保洁员”的实践活动
张米佳同学参观消防安全体验馆
张雨彤同学参观了丰台区大灰厂的垃圾回收管理站,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协助管理员指导村民辨识“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垃圾,示范正确投放的步骤。张雨彤同学说:“管理员一天工作很辛苦,完成垃圾分类、压缩、转运和对收集站冲洗、消毒等一系列作业。此次活动让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为绿色家园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雨彤同学参观丰台区大灰厂的垃圾回收管理站
小教员献爱心,结对子助学习
王晨玉和徐笑凡两位同学,与邻居初中生结对子,利用自己的数学学科优势,一对一辅导寒假作业,为其解答作业中的疑惑。两位“小教员”辅导讲究方法和策略,理清知识点,分析解题步骤,举一反三,攻克学习中的难题。
两位同学表示:“本次活动,受益匪浅。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重温了旧知,激励自己不断提升。看着邻居小朋友收获满满的表情,我们十分开心,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被需要的意义。身为班干部和共青团员,我们应起好带头作用,勇于担当,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班级学习氛围。”
王晨玉、徐笑凡帮助邻居辅导寒假作业
关爱空巢老人,温暖与爱同行
“爱暖夕阳”小组的杜松琳和宋文杰两位同学积极参加社区和村委会组织的“关爱老人,带去温暖”志愿活动。2023年1月20日,杜松琳同学前往所在社区的董奶奶家探望。老人已年过七旬,腿脚不便。孩子常年在国外工作,十分繁忙。杜松琳同学和老人话家常,给老人按肩膀,捶捶腿,贴对联和福字,送上新年美好祝福。董奶奶说她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杜松琳同学除夕前看望社区的董奶奶
宋文杰同学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上网学习对联写作的知识和窗花设计技巧,反复操练,书写春联,剪出色彩艳丽的“如意春”窗花。除夕前,宋文杰同学看望村里的张奶奶,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春联、窗花和福字,红色喜庆元素传达出对老人新年美好的祝愿。临走前,叮嘱老人防寒保暖,表示如果家里有什么活,很乐意帮忙。老人脸上久久洋溢着笑容,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与温暖。
宋文杰同学亲手为社区张奶奶写春联,剪窗花,写福字
“爱暖夕阳”小组同学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增强了爱老敬老意识,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党的二十大提出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阳红。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勇于担当,给予社区老人更多的关爱,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活,同他们聊聊天,过传统节日,填补老人们孤独的心灵,尽自己所能服务社会。
心系家乡发展,参与果园劳作
王宝文同学的家乡在平谷大华山镇,大华镇是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种植大桃已有六十余年历史,享有“大桃第一镇”的美誉。2023年1月15日,王宝文同学来到果园,听果农讲解桃树成长和种植的过程,了解基地桃子的主要品种。她还向果农学习冬季农事,亲历果园劳作,参与田间管理。她模仿大人剪去桃树上的枯枝和密枝,给果树浇水,猫腰钻到树下捡枝。王宝文说:“北方冬季寒冷,干农活不到10分钟,我的手就冻僵了。亲历劳动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果农的辛劳。丰收季节,红润水灵的大桃挂满枝头,那是果农们用一年辛劳换来的果实”。
此次参观,王宝文同学深切感受到家乡发展的巨大变化。家乡人因地制宜搞特色种植,与时俱进,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桃园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她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当努力学习,不负韶华,练就本领,将来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王宝文同学在家乡果园中劳动
传承海淀非遗,文化季展风采
刘佳豪同学在春节期间参加了2023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之凤凰岭第十届新春游园会表演的实践活动。每年春节,凤凰岭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其中包含了京津冀60余项非遗文艺展示。这不仅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更是向人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集会。
前沙涧少林子弟棍会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佳豪同学在小学三年级时,加入了棍会,和师傅学艺。从基本功,到如何亮相,如何打斗,跟着师傅认真研习。酷暑严寒,从未间断,学会了六套打斗动作,参加过二十多场非遗表演,慢慢地领会了棍会的精神。
2023年1月26日,正月初五,刘佳豪参加凤凰岭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饰演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朱仝。北京的户外气温为零下9度,不一会儿,手就冻红了,关节冻僵。演出过程中,刘佳豪同学遇到了一些困扰,眼角附近颜料的刺痛,系在头上的丝绦产生的勒痕疼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现场发挥。和队友对打几回合后,手中的齐眉棍承受不住冲击力断了,刘佳豪机敏应对,用手扛,继续原本的路数,与队友完美配合,最后亮相收场。此次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的鼓掌声和赞叹声。刘佳豪同学说:“能在春节庙会上,为游客表演《水浒传》里‘燕青打擂’的故事,为传统节日填上一抹色彩,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谈寒假实践活动感受时,刘佳豪说:“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前沙涧少林子弟棍会的历史,感受到流传两百多年非物质文化瑰宝的非凡魅力。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训练,慢慢积淀,提升自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刘佳豪同学参加2023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之凤凰岭第十届新春游园会表演
刘佳豪参加凤凰岭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在寒假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同学们增强了服务意识,锻炼了综合能力,锤炼了品质,肩上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携着梦想,砥砺前行,让青春之花在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