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承办的第十六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将于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共有187支队伍报名,经组委会对申报材料认真审核,最终遴选出45所高校的144支团队,阿坝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红色阿坝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团队成功入选,并计划于7月11日至17日赴黑水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扎实开展好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工作,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科普惠农和气象赋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该团队联合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紧紧围绕社会实践总体部署,认真贯彻“协同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防灾减灾科普活动。
7月10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基地、阿坝师范学院大气物理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交流指导会在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会议室顺利召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曾体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高工田东晓;成都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熊智慧;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主席宋弘,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永雪、副院长莫建麟,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红色阿坝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团队指导教师唐剑出席大会,会议由卢永雪主持。
宋弘就阿坝师范学院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情况作简要介绍。宋弘指出,阿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省民族地区,学校自建校以来经历了特大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汶川大地震等重特大灾难,但也由此铸就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同时,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下,学校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优势,希望双方加强协同联动,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莫建麟详细介绍学院办学历史、学科专业建设、学院师资队伍、学院特色等相关情况。他指出,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工程、电气工程专业,其中非师范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方向更多依托阿坝州优势资源,其中防灾减灾是特殊支撑与契合点,希望三方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统筹谋划,以高水平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助推气象科技能力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发展。
曾体贤表示,阿坝州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命决定阿坝师范学院不能只办师范,非师范工科专业是教学重点,其中防灾减灾科普基地是一个核心依靠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如何找到学科专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点是关键,如何实现专业与技术的更好的融合是重点。未来,希望三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多措并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留在阿坝州,为当地人民谋福祉。
同日,田东晓为三方学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作《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田东晓围绕“人工影响天气发展历程、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现状、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效益”作详细讲解。她表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希望同学们自觉发扬优良传统,深刻践行科学家精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字:邓琳琳 摄影:邓琳琳 编辑:陈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