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龙外“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办学理念,践行学校“112235”育人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政合作,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2025年4月9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7号会议厅,召开《战地号音》创作项目启动仪式暨专家报告会。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刘英、常务副校长隋俊、俄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战地号音》创作团队成员共同出席。会议由常务副校长隋俊主持。
启动仪式上,俄语学院院长孙岩教授宣布了创作项目团队机构。该项目由俄语学院牵头实施,创作项目团队包括俄罗斯外教、俄罗斯留学生、俄语学院专职教师及在校学生等。
俄语学院书记陈伟详细介绍了《战地号音》创作项目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推进计划,安排了具体的任务和工作流程。他指出,该创作项目突出“俄语+历史、俄语+文化、俄语+艺术、俄语+红色故事”等“语言+技能+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本土、走向国际,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深挖中俄红色音乐文化内涵,促进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融合创新,培养具有出色的俄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创作项目将分五个阶段推进:前期准备筹备阶段、文本故事创作阶段、剧本形成及排练阶段、公演筹备及演出阶段、教学、实践、科研联动阶段。通过本项目创作与演出,强化师生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翻译能力,适时建设俄语戏剧模块课程、举办专题研讨会、戏剧剧作工作坊等,不断开发相关历史剧目,进行汉俄-俄汉剧本翻译,同时进行成果固化,推动项目成果的社会传播与思想教育应用,提升校园红色教育的实效。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刘英宣布创作项目正式启动并发表讲话。她指出,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基地,是连接哈尔滨与世界的重要文化桥梁,项目依托音乐博物馆的国际化资源,将中俄红色音乐文化置于全球语境中,以音乐为媒介讲述历史故事,实现跨文化对话,让承载着中俄革命记忆的《战地号音》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符号,通过外语传播,让世界聆听哈尔滨声音。期望师生借助此项目提升跨学科思维与文化自信,为中俄人文交流、艺术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结合历史与现实,从创作导向及时代使命等维度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战地号音》的故事梗概,强调以项目创作铭记历史、传递和平理念,推动中俄文化共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他指出,《战地号音》的创作需立足“双重史实”,既要忠实呈现苏联卫国战争中为祖国而战的英雄史诗,也要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的英勇壮举。“小号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信号,更是中俄两国人民抵御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象征。”他强调,和平需要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更需守护全人类共同命运,这正是项目创作的根基。
此次《战地号音》创作项目启动仪式标志着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创作领域迈出新步伐。项目将依托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结合中俄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平台,打造集创作、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创作、展演、出版、课程等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