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概况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 Signal Process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依托安徽大学,于1999年筹建。2000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2006年9月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
实验室汇聚计算机学院、 电子学院和数学学院相关师资力量,旨在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在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围绕计算智能、 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 网络信息处理等方向中的急需解决的应用基础中的难题开展研究。
实验室作为研究基地,为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模式检测与智能系统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及多个省级重点学科提供重要支撑。
二、研究团队和人才培养
实验室汇集和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形成了一个水平较高、学风端正、学历结构合理、干劲足、和谐向上的研究群体。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安徽省皖江特聘教授1人、国外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47%。 11人有国外留学或研究经历。
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现有硕士生210人,博士生31人。在实验室培养毕业的硕士生320人、博士生41人。已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外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已经成为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领域有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条件与公共平台
实验室位于安徽大学原实验楼的C座和D座,实验室科研用房集中,现有实验用房面积2052平方米。
目前我们建成的公共平台有:智能计算实验室、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实验室、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实验室、计算电磁学实验室、计算信号处理实验室、宽带网络与智能传感联合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EDA实验室。
实验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外开放运行。目前仪器设备价值651.6万元。其中单台件价值10万元的设备有183台,并做到专管共用。大型仪器设备对全校各院系开放,实现功能共享。
四、实验室主要研究特色和方向
实验室根据计算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国家对计算科学的迫切需求,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研究多维信息感知和智能处理复杂信息的形式化手段。将现代数学与物理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地与计算机应用学科中的若干重要方向相结合,包括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计算视觉与计算信号处理中有效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的应用成果,并推动了国内在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本安徽省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进步的创新基地和合肥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以及国内信息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基地。
目前针对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普适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在计算智能、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网络信息处理等三个学科前沿方向积极开展创新性理论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计算智能:重点开展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及其拓展、构造性机器学习算法、海量数据的处理、复杂网络的商空间模型、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研究。
2、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开展非干涉法获取“全息”光场信息、压缩传感理论、图像修复和柔性匹配、3D动态描述和显示、图谱特征随结构图的变化及噪声特性、基于图谱理论的图匹配和聚类、结构化视频库检索、实值Gabor变换、时频分析等研究。
3、网络信息处理:研究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多网融合环境下无线资源管理与无线接入、网络数据库、网络检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
五、 主要研究成果
实验室近5年先后承担了863子项目4 项、973项目(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重点项目2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77项、其它项目87项,项目总经费为2780万元。
实验室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64篇。其中SCI收录68篇次,EI收录162篇次,中文期刊534篇次,出版专著11部。获得省部委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登记2项。
六、开放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根据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收国内外访问学者。
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0多人次,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10人次以上。
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同行中也有多方面稳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上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
相关链接: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