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怎样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设计
解惑专家:河南省教研室 孟素琴
语文课程目标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简单将这3个方向上的思考并置,形成一个拼盘,而必须综合性设计。在回归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4个方面:
第一,教学要有系统性,各学段间、各册书间、各单元间、各篇课文间,都要有明确的教学重点的区分,要循序渐进,要彼此勾连,不要简单重复,不要混乱跨越。为此,教学不能被选文拖着走。每篇课文都可以有多种教法,要选择最适合构建你的整体教学序列的那种。
第二,就单篇课文而言,无需面面俱到,不必把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拆成3部分。有些选文对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特别有价值,就要在这方面多花气力;有些选文所涉及的某方面能力培养与之前的课程重合,那就绝无必要重复教学。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同时落实3个维度的能力培养,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平均主义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三,在3个维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融入在教学中,融入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过程当中,潜移默化,不要单独提出。否则,可能会使课堂脱离了语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本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培养和丰富的,这不仅是语文学科单独承担的任务,而且,这种培养也只能“润物细无声”,严肃的讲经布道反而会使学生对此产生距离感。
第四,“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凭借。重视这一维度,事实上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把知识当做可以直接授受的东西,不是粗暴地把课堂视为教师主宰的地方,而是努力想办法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由此获得陈述性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并于其中自然升华情感。“过程”是语文学习必需的附着点,而“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优化“过程”,减少“试误”和“摸索”,提高“体验”有效性的凭借。
问题2:怎样才能结合实际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解惑专家: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蔡 可
许多老师对语文知识教学“欲罢不能”,课程标准虽然倡导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排斥知识,提倡的是“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进行知识讲解。这里“实际”是一个关键点。什么是语文运用的实际?也就是各种运用到语文工具的实践,它遍布于课堂、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并不用刻意去寻找。比如,课堂上用到的课文,作为成篇的材料,其中必然涉及语言组织的规则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在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以其中的例子来点明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并结合课文的整体来探讨该特定知识点在整个文章中起到的作用;社会生活则是语文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学生要与更多的人交往,而且往往是独立去与人交往,交往过程必然用到语文。如何让自己的讲述变得生动,如何让自己的论辩更为有力,等等,都会涉及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点;还有社会上的各种宣传材料以及电视节目等,这些丰富的语文生活都是语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意识到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实际”所在。
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语文知识出发,这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核心。例如,讲“关联词语”这一语言知识,不必直接抛出陌生的术语,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增删关联词语来体会话语意义上的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实践,进而体会关联词语的功能和使用规则,然后再由老师去点出核心概念。这个时机是恰到好处的,因为通过自己体悟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再由老师做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步骤看似平常,但语文知识就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了。
语文知识作为信息传递中的节点,不仅在信息接受中有其制约作用,而且在信息表达中也少不了。因此,在语文实践中,一方面,通过信息接受(理解、体会)来发现语文知识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信息表达(写作、交流)来发挥其功能。这样,才是相得益彰,而不是将语文知识孤立起来谈,显得干巴、无趣。
课程标准最后的附录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可以结合类似的教学实际渗透这些知识,也可以在单元、学期末做总结梳理,但不必孤立地去讲解这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