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于洪志,女,生于1947年9月,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陇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导师组组长,“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导师,国家民委“计算机科学技术”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甘肃省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女职工、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甘肃省先进女职工标兵、信息产业部先进个人,获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甘肃省软件学会副会长、中文信息学会理事。
主要业绩
于洪志,西北民族学院计算机教授,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甘肃同元信息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三个代表”精神,忠于民族教育事业。 于洪志是藏文信息技术领域的奠基人,学术研究带头人,致力于在甘肃建立藏族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她带领课题组不断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特殊贡献,在藏文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于洪志主持参与制定了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藏文编码、字型、键盘布局三项国家标准,维护了我国标准化权益。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应。
于洪志带领课题组完成了藏文信息技术3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其中1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并且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于洪志在18年的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藏文信息处理和交换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新时代的文成公主”。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江总书记称赞于洪志“有骨气,为中国人民争了光”。胡锦涛副主席亲自为她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开拓藏文信息技术领域
1984年当我国的民族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时,于洪志就主持开发了“藏文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输入系统”、“藏文操作系统”等,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当时没有技术资料、缺少设备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研究藏文信息技术。这项研究工作一做就是18年,默默无闻,锲而不舍。
二.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藏文信息技术的里程碑
1993年,于洪志承担起草ISO/IEC 10646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中国提案任务。藏文编码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争夺十分激烈,除我国外,还有英、美、印度等国家,都提出了藏文编码提案。四年间,国际标准化组织多次召开了关于藏文编码会议,于洪志同国内藏文专家、计算机专家团结合作,为中国代表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证据。199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表决通过了以我国提案为主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为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争得了荣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民委、电子工业部为表彰于洪志在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中所作出的努力,三部委联合授予她“突出贡献奖”。与此同时,于洪志还制定了藏文点阵字型、藏文编码、藏文键盘布局三项国家标准。于洪志为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了大量前瞻性、基础性、突破性的工作,获得了西藏语委授予的“荣誉奖”。
三.主持《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第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7年,于洪志同志带领全院20余名年轻计算机教师和藏文教师,联合攻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藏文构件集编码、字型、格萨尔信息系统、藏医自动诊断、藏药检索、藏文历算软件、藏文字频统计、藏文办公自动化、藏文数据统计九个子系统。
我国的藏学研究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但都用传统手段进行研究。该项目在首次实现藏文信息处理学科群,全面确立了藏文计算机技术在藏族地区的地位。我国的格萨尔研究、藏文历算、藏医藏药在国际上很大的影响,这批软件设计的实现,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相关学科的能力。“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主持《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解决了藏族地区信息化的技术瓶颈,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文视窗系统内核技术没有公开,由于藏文系统必须与汉字,英文同屏显示,藏文在视窗平台上实现与汉字系统内核级兼容,其技术难度不言而喻。
于洪志带领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研究中文Win32位内核。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作了无数实验模块、模拟模块,在技术上有了深层次完备的储备。1999年初,在北京中关村,在我国最先进的计算机开发环境下,日以继夜苦战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按照软件工程规范,研制了世界第一个藏文视窗系统、第一个藏文字处理软件,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第六部分指出“世界首家藏文网站——同元藏文网站已于1999年12月在中国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建成。”
于洪志教授带领课题组,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文软件技术,做了微软公司没有做成的事。
五、藏、汉、英多功能组合软件——藏文应用软件开发从计算机程序员向普通藏文用户延伸
与汉族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情况一样,藏文软件主要是藏文字处理功能,用户将计算机看作是藏文录入、编辑、排版的工具,主要用于打字、出书、出报,很少使用计算机的其他功能。于洪志带领课题组编写了藏文字库接口和显示模块,将藏文视窗和工具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藏族普通用户在藏文多媒体、藏文网页设计、用高级语言编程等领域能够方便、自由、灵活地处理藏、汉、英三种文字。
六.建设队伍,无私奉献
于洪志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方法,持之以恒的钻研毅力,不为名利的献身精神,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紧紧地团结了一批有志于藏文信息技术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由计算机、藏学、数学、物理、电子专业教师组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克服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课题组在藏文信息技术领域所做的工作,在学术界和计算机界引起极大的反响。计算机软件人才是信息技术和产业争夺的焦点。沿海城市的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所高薪聘请,名牌大学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在于洪志的领导下,课题组不为重金引诱、不计报酬名利,坚持在民族教育科研第一线。
一个项目带出一支理、工、文跨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建立一个藏文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域。它的影响将在未来藏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来,比成果本身更重要。
七.鞠躬尽瘁,厚积簿发
1993年一场车祸,于洪志第一、二颈椎骨折移位,头皮破裂,严重脑震荡,脾破裂肠套迭。经过抢救她活过来了,身体极度虚弱,住了四个月医院。出院后,几乎不能行走。此时,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中国提案的起草会议在北京召开。于洪志带病出席了会议,参加起草藏文编码中国提案第一稿的工作。于洪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藏文编码工作中,往返于北京、甘肃间。为了藏族的科技进步,忘我地工作,受到藏族专家的一致赞誉。
民族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乐章。从现代藏文系统到梵音藏文系统,从藏文D0S版本到视窗版本,从藏文计算机技术理论到应用开发,从藏文软件到硬件实现,从藏文信息教学到科研,于洪志发表40余篇论文,填补了藏文信息技术领域一个个空白。
八.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再攀高峰
目前,于洪志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藏文字型的生成与识别”、“国际互连网上藏文信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获得国家关于藏文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产业化项目经费500万元。
国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