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碇教授1965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谈起自己的经历,刘宝碇坦言,自己当初选择数学只是因为大学报专业的偶然,但他却在数学领域一干就是十几年。冬寒夏暑,春去秋来,在现代人的匆忙与浮躁中,刘宝碇以蓬勃而内敛的生命状态,凭着自己深厚的学术根底和研究能力,在深奥的数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他已在不确定理论与不确定规划领域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和7部著作,代表作是springer出版的《uncertaintytheory》和《theoryandpracticeofuncertainprogramming》。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资助的7个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不确定理论与不确定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确定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随机模糊规划与混和智能算法”、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模糊准则决策过程及其应用”、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不确定规划的理论、智能算法及应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不确定环境下的系统可靠性模型”、科技部中法联合项目“大规模不确定规划模型的启发式算法”。刘宝碇教授曾任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智能计算分会副主任、不确定系统分会理事长、国际电子商务联合会副会长、国际信息与管理协会副会长,还曾兼任8家国际期刊编委,包括《ieeetransactionsonfuzzysystems》副主编和《fuzzyoptimizationanddecisionmaking》书评编辑等。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开创了一个数学分支“可信性理论”。1998年,刘宝碇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模糊理论一直被数学家们认为是没有数学基础的理论,因为它不像概率论那样有一套公理体系,我们的研究就是为模糊理论打造了一套公理基础,这套公理化数学系统就叫做'可信性理论'。”刘宝碇笑称这是他最得意的研究。
谈到在清华的科研生活,刘宝碇说,清华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潜心研究创造了条件。刘宝碇每天下午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处理一些杂务,在这个时间里,任何人都可以过来和他聊天,学生可以和他讨论问题。“科研需要安静的环境,因为随时会有人来打断你的思路,随时都会来电话,所以这是工作时间而不是科研时间。”刘宝碇说。傍晚,刘宝碇会绕清华散步一圈,这是一个习惯,也为了锻炼身体。同时,在清华园中独自信步,也可以静静思考一些研究中的问题。夜幕低垂,万籁俱寂之际,恰是刘宝碇进行科学研究之时。“这样可以安静地思考,早上可以晚起一点,有时候,沏杯茶,读点书,就是一天的生活。”刘宝碇笑了起来。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安于简单,在科研上追求完美的人。
创造性需要厚积薄发
刘宝碇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但是谈到数学及研究,便立刻感到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和认真。
“数学其实不单纯是一堆数字和公式,数学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量化的哲学,所以应该以哲学的观点看待数学,我们需要培养原创性的科学传统。”刘宝碇认为,数学的研究应该具有开创性,而这种开创性应该是知识厚积而产生的顿悟。“任何创造性的东西都应该是这样,在做的时候,哪怕是你已经迈进了门坎,仍浑然不觉,突然有一天反过来想,哦,我明白了!就是那种顿悟的感觉。”刘宝碇说:“数学研究与理工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学的发展是向前推导的过程,要一点一点地猜出源头,猜出底牌。”他笑称,做数学研究,成功的因素应该是3分智慧加上7分运气,“你碰到了,你想到了,你就能做出成果,当然这些都要靠平时深厚的积累。”
谈到将来的研究计划,刘宝碇说,数学的研究有时候需要思想的火花,很难说哪一天会突然悟到什么,研究中最重要的态度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要不断丰富自己。
学生心目中的“恩师”
刘宝碇主讲的课程是校级精品课《不确定系统》、研究生基础课《不确定规划》和博士生专业课《多层规划》。他认为,在授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他发现,有些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多时候,他们只注重数学的解题技巧,思考更多的是这个定理应该怎么推导,那个定理应该怎么证明,而对这个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该学科知识体系的源起和发展脉络缺少应有的了解。“应该让学生逐渐地具有这样的思想,即:每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朴素的原型是什么?”刘宝碇把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贯穿于授课全过程,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宝碇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能够成功的人,往往是善于打破常规的人。一个学生,当他有了创新,想出不同的方案时,他可能就要做出东西来。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合作研究,数学研究中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很重要。他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刘宝碇最看重学生对待科研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说我想做这项研究,我对从事研究特别有兴趣,那他很可能将来会有所建树。那些只想混个文凭的人不会有所成就,其实,研究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刘宝碇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他所带的十几名学生中,既有硕士生也有博士生,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的讨论课是雷打不动的,讨论课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做报告。“学生除了具备科研能力以外,还应该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刘宝碇对博士生的要求是除了发表3篇sci论文以外,还要做100次报告才能毕业。对这个看来有点苛刻的要求,学生们普遍感到已经从中受益匪浅。一位女生曾经在做报告时被训哭,现在回忆起来,她笑着说,不是老师太严厉,是自己没有把报告做好觉得羞愧,但是哭过之后,却对老师心存感激。已经毕业的博士生计小宇说:“刘老师上课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也是他对同学们的要求,他讲课时语言很幽默。”直博生戴说:“上刘老师的课很紧张,你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刘老师讲课很有激情,就像演讲,上他的课从来不会困。”
刘宝碇对学生的报告和文章,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要求都很高。他给学生修改文章,往往是一篇文章修改二三十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精于思考,善于表达,从文章的立论、思想、结构乃至语言表达上,都要仔细斟酌,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符合规范。他特别要求学生,数学论证不但要正确,还要论证得简洁、漂亮。追求完美是刘宝碇教授的一贯风格。他时常教育学生,做学问的时候要端正学术态度,杜绝抄袭,一定要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并强调这是在学术圈立足的根本。
“他不只是给予,还教会我们怎么为学和为人,他是我们的恩师。”直博生文美林说。学生们喜欢用“恩师”两个字来形容他们的老师刘宝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