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商人。身为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名字在地产行业为人所熟知。十年的披荆斩棘,世联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房地产中介公司之一。
他又是一个学者。著有《门槛》、《认识》、《在场》等文集,主编了《地产评论》等一系列的丛书和刊物。致力于房地产专业的研究与传播。
商人的经济头脑,加上学者的儒雅风范,成就了世联,也成就了陈劲松。
听别的校友介绍,陈劲松很健谈。采访那天,我们果然见识到了他的健谈。高亢的嗓门和时不时发出的爽朗的笑声,无不透露出他的自信、乐观与豁达。
出生在哈尔滨;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在“北京中建总公司”呆了一年多,1990年到香港任“中国海外”项目经理;1994年到深圳,加盟世联,成为其重要创始人。陈劲松笑谈自己在全国最好的城市都生活过。
低潮创业,成就半壁江山
陈劲松当时创业面临的局面,可用“错过一个高潮,赶上一个低潮”来概括了。
1992年6月,世联置业在香港成立;1993年,世联获得深圳市政府为房地产咨询企业颁发的首张正式批文,核准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息咨询、交易代理、价格评估、投资策划等业务。
1994年到1997年,正是香港房地产的大高潮期。陈劲松这个时候离开香港,来到深圳。而当时深圳正处于房地产的大低谷,面临宏观调控,与1992、1993年的情况完全相反,楼盘卖不出去。
刚刚起步的世联就遇上了低潮期,许多人认为运气不好,但是陈劲松却有他独特的看法。他说实际上这恰恰是最好的机会,怎样看待中介形式的好与不好,其实地产正好与其相反,楼不好卖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中介的作用。
在楼不好卖的情况下,世联把楼卖动了,他们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他们的名气也是在低潮时积攒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正是因为他们把营销概念带入了房地产市场――客户细分!1994年,香港的炒家走了,大陆的机构炒家不行了,而那批闯深圳的人还未到买楼的时机,许多连一次置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是不是1994年就没人买楼呢?不是。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他们做了两件事:第一,小户型集中展示;第二,单位展销热线。收集市场上所有小户型的单位,在“国商”、“国贸”给投资者进行集中展示,效果很好。也正是那时,他们开创了展销会的雏形。
1996年,地产行业里还没有市场细分的概念,买写字楼的人不多,宝安广场卖了一年,一套也没卖掉,处于烂尾状态。于是,他们从市场细分开始挖掘物业的价值,把整层楼劈成小户,把大单位变成小单位,提出“30万元小单位”,一上市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出现当时深圳写字楼市场罕见的抢购现象,三个月售罄。满足了当时新兴的贸易公司、建筑公司和服务业小公司的需要。
翻开世联的成长史,世联创造了数个第一,在业界第一次打出“消化积压楼盘”的口号,在深圳首创区域推广模式,最早尝试店铺式经营,与深圳商报社合办深圳地产界的第一个高峰会议……如今,世联已成为深圳地产行业的半壁江山,从最初成立时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900多人,这正是由于低潮起步,放准心态,踏踏实实地用专业解决地产问题。
而低潮创业的逆向思路,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任何行业,追潮流赶时髦都远不是明智之举。
找准位置,不做机会主义者
什么是务实?
陈劲松理解的务实,就是不做机会主义者。
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很大,是不是就要去分一杯羹呢?不是,陈劲松认为,只有当人家做不到时,你能做,才真正体现出你的价值所在。
陈劲松强调,我们始终要问自己:凭什么生存?凭什么可以赚钱?凭什么别人会让我们来做?我们要时常反省: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因为我们能为客房增加价值,所以能得到价值回报;因为我们能为客户节省成本,所以能得到成本回报;因为我们能为客户避免专业风险,所以能得到风险回报。
2002年后,深圳的地产市场很火爆,许多同行从内地市场杀回来,而世联为何能够平和地在保持深圳稳定的份额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有条不紊地拓展异地市场?
陈劲松说,找准位置很重要。一个团队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是猛挣钱?走短线?还是放眼长远?我们知道机会很多,但我们不是机会主义者。我们始终认为内地的楼好卖的时候不是我们的机会,不好才是机会。行业有行业的规矩,不能乱了自己的方阵,行业长远的发展才是维系我们生命的根本。
世联一直专注于房地产的咨询、顾问、代理,而不做任何投资,不追求规模的盲目扩张,拒绝深圳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诱惑,如项目开发、房产炒作、股市投机。陈劲松的目标是在这一领域中做专,不断开发出核心竞争力。而这靠的是务实,是脚踏实地。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选择使世联避免了发展的跳跃和急噪。“慢就是快”,“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是世联对需求快速增长的企业发展的认识。
陈劲松身上有同济人特有的那种务实的品质。他给我们回忆了在同济念书时的往事。当时他们建筑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实习,在给设计院对图时,一张图纸上提出了上百条修改建议,诸如厕所的地平应该比走廊低几厘米等等,从中就体现出了同济学生的务实。离开了学校的陈劲松,把这份务实的精神又带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商人中的学者,商场中的智者
陈劲松与其他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谈吐中流露出的渊博的学识。他很能侃,而且常常能侃出点哲理,侃出点思想。肚子里没点积淀是不行的。这得益于他爱读书的习惯。
陈劲松爱读书,从他办公室里满满一橱书就可以看出来。他喜欢看杂书,经典的爱看,流行的也爱看。这个习惯也是在同济的时候养成的。同济宽松自由,兼容并蓄的环境,让他有机会自由随意地选择书籍来看。他最喜欢《读书》杂志,直到现在还每期都买。他曾在《读书》上看到过一句话;“书是读不完的,书也是可以读完的。”他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浩如烟海的书的确难以全部读完,但是经典的书却为数不多。经典,往往会在不期之中,在你的生活中给予你启发和引导。
因为喜欢读书,陈劲松对生活保持热爱,在面临难关时沉着应对。因为喜欢读书,陈劲松对房地产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不冒进,不轻浮,不盲动,他善于找准机会,把握时机。
因为喜欢读书,陈劲松把自身的文化气息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和世联员工打交道多的人会说世联人与其他中介相比确有不同。在世联工作的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磁场,这就是世联企业文化的力量。从核心价值观到做事准则,从入职培训到内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一点一滴均渗透传播着世联企业文化。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是世联人不懈的追求。如今,由他策划创办的《地产评论》以及由他主编的一系列地产方面的书籍,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地产行业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陈劲松是一个智者,他让自己有了一个丰富的目标。只追求武林第一,真成了第一又如何?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多。而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自己平心静气,往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