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韶关学院图书馆的前身是韶关师专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后与韶关大学图书馆、韶关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2000年正式更名为韶关学院图书馆。2004年,图书馆整体迁入荣获“鲁班奖”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南区新馆。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29426㎡。经过多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文、理、工、农、医相结合,以文史、经管、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等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藏书体系。2018年12月31日止,馆藏纸质书刊240万余册,现刊1434种,电子图书265万余册。购买和自建的中外文书刊电子资源库136个。设有20余个文献信息服务库室,拥有各类阅览座位2274席,及多个独立学术包厢。每周开馆94小时,自修室全天候开放。年接待读者327多万人次,年纸质文献流通量近28万册次。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到了6563万人次。
至2019年3月31号止,图书馆员工共有62人,其中正式工40人,流动编制2人,非编3人,临时工17人(含返聘4人);男性员工15人,女性员工47人;图书馆员工职称现有正高2人,副高9人,中级32人,初级4人;图书馆员工学历: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生33人(硕士学位6人),专科12人,高中5人,中专5人。
图书馆内设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多媒体信息服务部、教学部、技术部等八个职能部门。
图书馆1993年开始引进SULCM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及服务器经逐步升级,目前已实现了书刊采访、编目、典藏、流通、书目检索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局域网经过结构化布线,采用先进的网络设施、服务器,可以与校园网、中国教育网和Internet相联接。1999年建成拥有50台(现有64台)计算机的多媒体阅览室。2005年,图书馆“一卡通”管理系统顺利建成,使图书馆在自动化管理方面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图书馆加快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步伐,先后引进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超星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法意网、书生之家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移动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国研网等中文电子资源;以及EBSCO、Medalink百链数据库、WorldLib国外文献整合平台、Spischolar学术资源在线等外文电子资源;此外,还购买了MET全民英语学习资源库、环球英语学习平台、新东方在线多媒体学习库、维普考试学习平台、Wise-Video实习实训视频库、51CTO学院、起点考研网、中科JobLib就业创业知识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为在校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复习备考各种专业考试、认证考试及专业课学习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图书馆现增设创客空间开设创客书坊、创客工作坊、创客小聚区、创客分享会、创想时空、创意教育等多个活动区域。配有设计、创意、文学、经济等各类图书1800多册,共有阅览座位105位,可放置电脑12台,提供给读者在此讨论、学习、冥想和分享。
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信息咨询、资源导航、专题检索、定题跟踪、课题查新等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学者论坛”成为图书馆两大服务特色。图书馆建有“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学习网站”,定期编辑出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摘编》等刊物。同时,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者论坛”、“学术演讲”、“学术沙龙”、“教学论坛”等学术讲座,广邀校内外专家学者莅临讲学,图书馆的学术性得到进一步彰显。近年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一度的读书月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载体,受到师生读者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