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蓬勃发展的富民产业,洋溢着幸福笑脸的群众……行走贵州省镇远县,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甩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昂首拓步全面小康新生活,每个人都信心满满。
2020年6月,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带队赴镇远县屯上村为“校农结合基地揭牌”
“脱贫攻坚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以‘一盘棋’的思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贵州民族大学信息与数据中心副主任黄介武说。
作为民大驻镇远县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2020年期间,黄介武曾带着自己的6名队员,在镇远攻坚最贫困村寨,啃“最难啃骨头”,助力该县如期实现脱贫目标。2021年4月27日,民大继续派出12名驻村干部,扎根镇远基层,为该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新的“民大力量”。
事实上,与镇远县结对帮扶,只是贵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扎根基层、建设桑梓、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推进共建合作
取马尾、绣图案、挑丝线、补纹样……这是贵州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每天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她将1根白色丝线和5根马尾搓在一起,不一会儿,一根类似琴弦的预制绣花线完成,凭借着精湛的绣技,一幅幅绣品在她手中栩栩如生。
“自从民大在三都建立了教学实践和研习基地,为水族马尾绣的设计和产品研发带来了很多新想法和新思路。”韦应丽说。位于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而有着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则是三都县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绝活。
贵州民族大学在三都县中和镇设立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然而,由于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杂,成本昂贵,在产品化的过程中缺乏设计和创新,致使该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何让这份“指尖产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当地干部和群众共同的期盼,而这份期待,在民大和三都县的合作共建中看到曙光。
2020年12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秉承“优势互补、协调创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当天,民大还在三都挂牌成立了“博士研究生研习基地”“硕士研究生研习基地”和“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聚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和生态保护等各方面,携手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教育元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元素,这也为马尾绣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贵定县,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赛博盟微粉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创新基地正在高效运转。该基地充分发挥了民大在矿产资源加工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重晶石提质、包覆性重晶石、矿山废水综合利用等多个项目转化,在重晶石资源提质及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结合地方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科学技术研发,形成知识产权,获得科技成果,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在镇远县,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也结出累累硕果。2018年以来,该学院以“扎根本土,服务民生,因需而智,问需育人”为建院理念,立足镇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等形式,开展了产业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多方面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报京村集体鱼塘锦鲤丰收现场
“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合作共建,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方案,地方和企业也可以通过高效的管理模式及运营理念,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表示,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建校70年来,始终坚持发挥党和政府“智囊”的作用,瞄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导向,深入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团、校警等五个合作共建。
截至目前,贵州民族大学已经与全省60多个市(州)、县(市、区)建立了紧密互惠的校地合作关系,把教研与实训的课堂延伸到田野、工厂和社区,推动师生走向扶贫扶智、文化建设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