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培养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的摇篮——长春建筑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成立于2000年6月, 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为实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高校园区(长清公路14公里处)。与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风景秀美幽静,生态环境宜人。校园占地93公顷,集中教学区占地74公顷,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颇具特色的学校建筑楼群,既彰显出建筑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又映衬出现代化大学的气息与风范,被市领导称为“长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厚的图书资源,完善的实验设备、多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优雅的学生生活服务区,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独特的专业优势。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城建学院、管理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11个教学单位。形成了土建类、艺术类、管理类、电气类专业四个专业集群,设立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园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公共艺术、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等40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管、文、法、农、艺六大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特色专业。
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始终注重“特色办学”,不断强化特色意识,坚持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把特色作为兴校、强校的根本。为了凸显育人特色,学校以抓好实践基地群建设为突破口,努力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先后建造了近万米的“包豪斯动手车间”,近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近3000平方米的土木实验、实践基地,并与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紧密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四大平台。 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践行实践育人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0年9月,学校迁址新校区后,又顺应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大趋势,利用老校区建筑空间、设施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建了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是全国2000个园区中仅有的15个国家级文化园区之一,是15个国家级园区中唯一一家民营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吉林省的一张名片。其“政、产、学、研、资、介”融合的办园模式,引领了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办园方向。目前,园区已集聚了动漫游戏、新媒体、创意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投资、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企业200家。进一步拓展了学校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四大平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条件,为学校走“政、产、学、研、资、介”融合、互动的办学之路,推动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合作育人,深化办学特色提供了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为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园区丰富的品牌资源,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学校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以创意技术为起点、突出创意策划为主线,具有较强的创意管理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学院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先进课程计划和先进教学运行模式,实行公司式的开放空间,嵌入理论教室、创新平台、教授工作室等,特别是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一线需求对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雄厚的教师资源。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聚集了一批教授专家,和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建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6人,有高级职称的20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454人,在校生12452人。
丰硕的办学成果。优秀的教学团队孕育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校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2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先后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等36项。
学校现有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吉林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吉林省发改委重点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污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首批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本土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团队。
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设备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第一批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环境设计专业被评为“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被纳入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交通工程、土木工程2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2个校外实践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现承担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1项,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级教研、科研项目142项,获得各类奖项47项。
近年来,出版教材105部,获得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449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被国际检索收录的高水平文章87篇。
弦歌不辍声自远,桃李芬芳香自来。雄厚的办学实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们。学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已向社会输送了万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绝大部分的毕业生被中铁、中建、路桥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幕墙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在大三时均被企业提前预订,部分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
学校在十六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办学经验,确立了“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从严培育、质量立校” 的办学理念,立志用“和衷共济,追求一流”的学校精神,“努力把学校办成治学严谨、特色鲜明,坚持开放办学,具有国际视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一流民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