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质: 省部级
负 责 人: 汪友华
地 址: 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8号
研究方向: 电磁产品分析设计,工程磁技术及其应用,电器可靠性理论、指标及试验研究
资 质: 无
简 介: 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建于2002年,并于2003年1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依托于河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和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
目前,实验室具有“电机与电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工产品可靠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中国联络办公室,均挂靠在本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针对我国电气工程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协作项目,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依托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
主管单位: 13
人员情况: 本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气氛。实验室共有37名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博士34人,高级职称35人,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33人。40岁以下的21人,40~50岁的11人,50~60岁的3人,60岁以上的2人,在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领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团队。实验室高度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承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锻炼研究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实验室学术团队不断壮大,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60岁以下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17人为教授,15人为副教授,2人新聘为博士生导师,16人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实验室汇集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燕赵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5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专家3人。
设施情况: 本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得到完善,具有实验室面积27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4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和有关大型软件的总值约167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20余台(件)(参见附表九),典型设备有128道脑电信号分析仪、智能断路器通信实验系统、单晶生长用永磁磁体装置、横向磁通感应加热装置等,仅大型设备的总价值就约700余万元。近三年内,新购置了红外热像仪、经颅磁刺激器、电磁兼容实验设备、声发射检测仪、瞬动特性试验系统、塑壳断路器可靠性试验设备、电子万能试验机、漏电保护器可靠性试验设备、交流负载模型继电器试验系统、永磁可变磁场系统等十余台大型设备,使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为河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企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良好的服务。
成果介绍: 实验室解决了电器磁系统中电磁场与暂态激磁电路和机械运动的耦合问题,率先实现了参数耦合与直接耦合的求解方法。成功地将永磁技术应用于MRI磁体设计和世界上首台模拟微重力环境的单晶炉用环形永磁体设计。用直拉法成功地生长出磁致伸缩单晶,用粘结法成功制备出实用的棒材,制备出纳米非晶Sm-Fe薄膜样品,并设计了磁致伸缩电磁阀等磁器件,研制了国内唯一的一台动、静态磁致伸缩特性测量仪。对生物电磁正逆问题、脑电源定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具有较高分辨率的脑内各处电活动源的强度与方向的三维图像重建,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将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融入到可变形模型算法中,实现了对人头部MRI中脑区域的分割算法;利用EIT电阻抗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基于2D头模型的阻抗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