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临沂师范学院在立足地方特色、紧跟国际研究趋势、结合山东省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战略需求和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建设的,2008年3月通过山东省教育厅验收。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中,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实验室逐步形成了天然药物活性物质研究、功能材料制备与表征和环境污染物监测与控制等三个优势突出和地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向与内容
1、天然药物活性物质研究
建立鲁南地区道地药材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以肿瘤、老年性痴呆用药为主要目标,从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及其类似物中寻找新药,达到发现和研制具有新结构、新药理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创新药物的目的。
2、功能材料制备与表征
将辐射技术与液相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方法相结合,来原位控制纳米材料的合成。利用特殊分子结构及纳米颗粒表面分子基团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单分散纳米粒子和量子点在辐射场条件下的进一步的表面功能化和"自下而上"自组装成有序的、功能化的2D或者3D微结构的机制,获取多级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新型材料。
3、环境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初步建立特定有机污染物来源判断的模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沂河河水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提高入河水水质;运用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快速预测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校正模型,解决微量和痕量元素污染的在线分析。
二、科研队伍
通过近5年的建设,实验室已形成有一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50岁以下占91%;博士12人,50岁以下博士比例达60%;省、市中青年学术骨干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
三、科研成果
近5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4项,各级各类科研经费32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被EI收录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优秀教学奖2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恶性肿瘤放化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动态检测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临沂市城市水资源保护研究”和“鲁南地区中草药指纹图谱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人才培养
实验室设有化学、应用化学学士点,可以授予相应的理学学位。近5年来,3人获博士学位,4人进入博士流动站,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7人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培养本科毕业生1000余名,并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等高等学校输送硕士生500余人。
五、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开放研究环境:(1)实验室的硬件、软件与数据平台对外开放。在硬件和软件环境方面,为客座及外单位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工作平台和软件,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2)在“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下,根据本室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每年设立2-3项开放课题,每项课题资助经费5-8万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订优惠政策,资助外单位同行专家来室做客座研究。(3)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一方面争取每年邀请一定数量国内外专家来本室讲学,另一方面大力资助本室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赴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讲学或担任客座研究人员。
六、主要仪器设备
该实验室现有面积2300余平方米,并配备了办公室、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及客座人员办公室等办公用房,设立了研究人员专用研究室和公共实验室,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0余台件,价值约2200万元,基础实验设备配备齐全,已经成为科研技术先进、仪器设备系统配套,集科研、教学与一体的实验基地,为我校师生科研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实验技术平台。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液-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