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于1996年经农业部批准命名,依托于沈阳农业大学。
实验室是在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著名玉米专家顾慰连教授和戴俊英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起来的。陈温福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戴俊英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设有作物栽培与耕作系、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室、水稻研究室、水稻原种基地、白色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实验室所在的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非常雄厚的研究力量和优良的研究条件。
现有研究人员31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4名,11人获博士学位,12人曾在国外留学1年以上,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实验室拥有田间作业室、水稻研究室、水稻原种基地3座实验楼,实验室总面积2500多平方米,试验田20余公顷。有原子吸收广光谱等10万元以上设备12台件,便携式激光叶面积仪等1万元以上设备33台件。
实验室以作物栽培生理与作物遗传育种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色,所承担的研究不仅具有超前性、创新性而且具有现实应用性。
主要研究方向
(1)作物超高产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本实验室在水稻超高产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已历二十余年,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成果,特别是在水稻理想株型研究、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直立大穗水稻遗传和生理生态研究等,不仅在理论上取得突破,在指导实践上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作物抗逆生理生化机制研究:针对作物抗逆机理问题,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近年干旱加剧,导致粮食减产严重的迫切问题,开展抗旱机理研究,并将生理、生化、遗传、育种、栽培等多学科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揭示其内在机制的规律性,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
(3)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作物营养特性入手,探讨减少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肥料对环境污染压力及作物生产对肥料的依赖性,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立体种植也是该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
(4)作物生长模拟研究:本学科开展此项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工作紧密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上已研制开发出适于生产应用的软件产品,其中“水稻模式化栽培计算机专家系统”部分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课题43项,其中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课题1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 ,国务院其它各部门课题8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 ,年均科研经费516万元。10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积极地促进了辽宁省及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并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超级稻理论与实践、作物抗逆性理论等研究成果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卓越贡献。“十五”的研究工作又有了良好的开端,欢迎国内外学者参加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