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峡大学在藻毒素光化学降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黄应平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全文形式(Full Paper)在国际著名杂志《欧洲化学》(Chem. Eur. J. 2013, 19, 3224.)上发表,SCI影响因子达 5.98。
蓝藻是我国多数淡水湖泊水华的优势藻种,其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在蓝藻细胞破裂或衰老时释放入水中,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同时它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其对水体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黄应平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研究主要以 MC-LR等为降解底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光化学反应中氧的归属,结合顺磁和原位红外手段,研究了产生·OH自由基以及其它活性氧化物种(ROS)的相互转化关系,揭示新型光化学氧化体系 (BiOBr)中O的2p 与Br的np杂化方式在空穴对底物和中间物的氧化以及导带电子对O2的还原的影响,为提供一类低能量累积导致高能氧化物种降解水中MC-LR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该项研究成果是黄应平教授课题组在MC-LR光化学降解方面取得又一新突破。2012年该研究课题组曾在国际环境权威期刊(Environ. Sci. Technol.)发表关于微囊藻毒素独特去除技术的研究论文,并获该刊年度最佳论文。该项课题研究得到国家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