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的研究基地,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骨科内植物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一本生物力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的主编单位。实验室最早由戴尅戎院士于1986年7月创办,为九院骨科生物力学与功能重建研究室;1993年6月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2003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与关节研究中心”;2008年10月实验室入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已围绕自身的主攻方向组成了由戴尅戎院士、汤亭亭教授和朱振安教授为首的学术研究团队,包括骨科医生、专职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员等,形成了医工交叉融合的研究特色。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一体两翼的组织架构:九院内的实验室为主体,开展面向临床的应用基础研究;两翼一是位于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内的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组,主要开展与骨科疾病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另一翼是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与内植物相关的数字医学关键问题与核心技术的研究。
目前已形成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硬组织切片和骨形态计量分析、骨密度测试和小动物影像分析、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技术平台,主要研究方向有:①植入物和生物力学研究,包括新型人工关节和骨折内固定器械等的研制与应用、与植入物有关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肌肉骨骼系统力学生物学研究;②细胞和基因治疗,包括骨修复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研究、成体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等;③骨科生物材料研究,包括功能性骨替代材料的研制和评价、骨科植入物表面修饰、骨溶解机制探讨和植入物感染的防治等;④肌骨系统退变和骨肿瘤研究,包括骨代谢和骨质疏松、软骨代谢和骨关节炎、骨肿瘤和微环境研究等。
实验室积极开展面向临床的骨科转化医学研究,在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人工关节优化设计和应用、基于干细胞的骨修复再生技术研究、新型骨修复材料研制及细胞生物活性评价、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理及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及其并发骨折研究等方面均获得较多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上海市、教育部、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30余项奖励。实验室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个性化人工关节、同种异体骨等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开发;并已成功开展了干细胞富集技术促进脊柱融合和治疗骨不连病人的临床试验。
实验室大力开展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已与法国利多哈大学合作成立了中法生物材料和细胞治疗联合研究室,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成立了骨科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基地,和国际上的一流科学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实验室还通过与设立开放课题、接受合作研究人员、联合研发、测试和加工等手段为上海的其它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积极推动了上海骨科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近5年来( 2009-2013年)实验室共获得各类科研资助100余项(包括97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总经费4635万元。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78项,获得授权29项。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1篇;2013年SCI论文达到44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浦江计划、领军人才、曙光计划、曙光跟踪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等市级以上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5年内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