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0%以上,是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的发源地。
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优势,针对四川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依托民族医学博士点、藏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以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和纽带,开展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展民族药的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形成了民族医药经验发掘与文献理论研究、民族药资源及品质评价研究、民族药有效性评价与新药开发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成为四川省及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
1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
1.1民族医药经验发掘与文献理论研究
充分利用区域内“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件,引入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知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传承、民族医药口碑医学的收集发掘整理、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医药旅游文化发展研究等研究内容。
1.2民族药资源及品质评价研究
创新性地率先提出“香格里拉(横断山地区)民族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药资源调查与保护、民族药药效成分制备分离、民族药品质评价、代谢组学评价等研究内容,以及西南地区常用民族药质量标准化研究。
1.3民族药有效性评价与新药开发研究
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疑难病防治研究为重点,以探索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药药效物质筛选、民族药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民族药创新药物开发及保健食品开发等研究内容。
2实验室技术队伍与社会服务能力
实验室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名中医(藏医)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队伍。培养出站了全国第一位民族医药博士后,在全国率先形成民族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一体化的学科建设格局。现有科学研究的专职技术人员16人,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力量,形成以实验室主要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团队,201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特色中藏药资源的创新研究与开发科研创新团队”,2012年以全国排名第一形式,被评为民族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实验室现有高原环境模拟舱、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高速液相色谱仪、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倒置荧光显微镜、小型提取浓缩机组等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2台套,为奇正藏药集团、科创医药集团、太极集团等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工作。
2007年以来,实验室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部省级项目47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得“芪灯明目胶囊”等国家新药证书2个、发明专利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出版了8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培养了4名博士后、14名博士、47名硕士等高层次民族医药相关人才,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良好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获得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一项,2012年获得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