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后,太湖莼菜迎来需求旺季。在苏州吴中东山镇新潦村龙头山的太湖莼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内,采摘工人也迎来年内的最后一波忙碌。
“由于气温原因,传统的莼菜采摘期每年只有3月底到6月初、8月底到10月份这么两个时间段,我们目前正在试点推广种植新品种,可延长太湖莼菜的采摘期,实现夏季采摘,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种植80亩。”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东山镇新潦村“第一书记”顾桃桃介绍。
作为学院派驻在新潦村的第二位“第一书记”,顾桃桃眼下除了在推广莼菜新品种植,还在和学院研究莼菜的无土栽培,以“解放”在水中趴在菱桶上艰辛作业的村民,并以村里的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集中收购实现品牌化销售,为“太湖莼菜”的种植、采摘及销售带来一场“变革”。
农业专家“结缘”薄弱村,是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校地合作与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地处东山镇腹地的新潦村,村民大多以养殖鱼虾蟹,种植莼菜、果茶等经济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地处太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缺乏大型的村级集体项目,该村年稳定性收入不足250万元,被划定为苏州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2015年7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东山镇、新潦村签订土地租用协议,决定将学院的东山校区落户在新潦村,这让村里一下子看到希望。
“农学院要建在村子里,可是一件大喜事,把我们村民高兴坏了!我们不仅希望校园建设起来后,带来大量的人流,带动周边的消费,更希望农业人才和技术进村,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点子。”新潦村党委书记梁敏说。
村民们的希望,随着校园建设项目的推进变成现实。早在新校区建设之初,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层就开始深度思考:校园建到村子里,怎样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发挥更大专业优势,帮助“薄弱村”脱贫?于是,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新校区项目启动时,就与新潦村结对为经济薄弱村挂钩扶贫对象,开始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多方面为新潦村“输血、造血”,展开一场脱贫帮扶“攻坚战”。
2015年,学院派出教师、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助理张凯作为第一任“第一书记”进驻新潦村,这位不折不扣的果树研究专家,更是一位年推广2万至3万亩常绿果树的“技术能手”。“进村之后,我们就把中心研究出来的枇杷新品种‘丰玉’首先拿来试点种植,这一品种比东山现在大量种植的‘白玉’枇杷产量更高,而且更易于储存,便于电商销售和长途运输。”张凯说,明年,50亩新品种“丰玉”枇杷就将上市。
“我们先后委派张凯、顾桃桃两位‘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在村扶贫期间,严格按照苏州市委组织部提出的指导建强组织、推动精准帮扶、兴办惠民实事、加强基层治理的要求,在职期间引进项目3个,实施2个,提供全村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可为村带来每年28万元的资金补贴。”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金生介绍,农学院每年为区域提供农民培训200多人次,为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专家解答,解决疑难杂症,为需要的农户提供免费上门指导。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落实人才、技术、资金支持,深入一线,多次委派农业专家研究村情民情,并形成发展初步方案,并联合地方进行可行性发展方案研究。学院邀请农业专家进村调研,指出了村委合作社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了农渔结合、合作社与地方企业合作、加强合作联社建设的发展意见;与东山镇镇府达成协议并成立东山学院,共同研究、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015起,学院共投入扶贫资金102万元,结对东山镇影视文化中心扶贫项目,引进苏州城之邦光伏公司进行鱼塘光伏项目研究合作;2016年,学院东山校区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并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农业示范园内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新潦村为中心辐射东山,不断推广品种技术。截至2018年,农业科技示范园投资3000多万元,落地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1个。
农学院建在村子里,喜事接连不断。今年9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校区迎来第二批新生,这个办学规模在1000人左右的校区,预计可为地方经济带来每年500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学院已为校区区域范围内提供工作岗位30个,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在校区建设过程中,学院还积极与地方沟通,为新潦村申请配套建设用地,东山镇人民政府同意在2019年地方规划用地中为校区周围留25亩建设用地指标,为学生配套建设生活、娱乐设施,将直接或间接提升新潦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记者 盛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