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立项建设,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是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本领域学科方向设置较为完整的研究实体、国家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邱定蕃院士。实验室主任由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董发勤教授担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5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46人,实验技术人员9人,教授2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实验室现有使用面积4500余m2。共建成有固体废物破粉碎与加工处理,岩矿力学性能分析室,工业废渣综合处理与利用室,物相性能分析测试,固废生物作用实验室,数值模拟与计算实验室等公共实验研究平台。形成了尾矿处理与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处理与资源化,电子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放射性核废物处理与再生利用四个主要研究研究方向。
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我国快速经济发展进程中重大共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在多金属矿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非金属尾矿处理与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制备绿色新型高性能建材及其环境友好性评价;工业废渣生物活性与环境毒性;电厂低品位热源资源化处理处置工业废渣等;金属混合物的识别(尤其贵金属)、收集和提纯技术、电子废弃物中有害成分对环境及人体危害的评价方法;非金属矿物对核素的吸附、固化及其核废物处置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特征、非金属矿物在放射性废物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放射性核废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开展跨学科的创新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为我国有效控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省级科研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面对中国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共100余项,科研经费8000多万元。2007年以来,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明专利3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领域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