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如何对待和转化“差生”
目前的中小学校教育普遍处在义务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一方面要讲“普及”,另一方面在“选拔”。不得不面对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区分成“优秀学生”和“差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育永远都装着“差生”。在现代教育中,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差生”呢?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也叫问题学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大致概括为三种:成绩好,品德差;品德好,成绩差;成绩和品德都差。“差生”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教育失误的,有学校忽视思想教育的,有社会环境影响的等等。
“差生”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如何呢?答案是肯定的:受到歧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差生”只能坐在角落里,这本身就让差生体会到了人生的不平等,人格缺陷,扭曲和对社会的仇视,由此而起。
二,“差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辱骂,是输在起跑线的群体,他们还没有冲起跑线,就遭受到了失败的打击,成为心理最脆弱的懦夫。
三,“差生”不仅受老师的批评和辱骂,还会受“优生”的迫害和欺凌。学校班级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差生往往是老师关注和收拾的对象,所以“优生们”都知道,即便是自己做了错事,老师也会原谅的,而“差生”做了错事,往往会受到老师的责难和惩处。优生会有意无意借用这一点,来迫害和欺凌差生,让“差生”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评价观,形成一些仇恨心理,这些仇恨心理很容易变成犯罪心理。
四,虽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差生的期望值过高,就会采用不正当和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差生心理失衡,长期以往,形成心理偏差。
五,“差生”由于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歧视,其心理,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受到扭曲,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现代教育中如何对待和转化“差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厚爱差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由于“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处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惟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因而对差生,我们更应该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要做到“真诚”二字,既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既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应将差生当作朋友对待。差生只是暂时学习差点,底子薄点,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一些。对于差生,我们应该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而不是歧视和孤立他们。那些暂时成绩不好的孩子本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有可能进步的,很可能就因为大家的冷漠而从而破罐子破摔,变成真正的差生。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我们不能放弃某些人,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应该共同进步,使整个班级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相信这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都是有好处的。
第三,给“差生”多一点理解:对于差生,首要的当然是给差生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使其心灵免遭伤害和打击。严格的讲,世间是没有差生的。如果要说有差生,爱迪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差生,他是被老师赶出学校的。可从他后来的成就来看,能说他是差生吗?鲁迅,郭沫若他们读书的成绩,虽然不能沦落到差生的行列,也算不了优生。卖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将人的智力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各有所长,差生只能证明,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的智力不如优等生而已,但就不能否认他们将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但我们的教育就给他们以当头棒喝,扼杀了他们的才智。况且教育并不是把分数当成唯一,这是我们九十年代初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天天在反对的事情,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相处,学会工作,而不是学会赚分数。可是我们的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来,更是强化了分数的重要性,教育纯粹已经成了分数的奴隶,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着是形成差生的罪魁祸首。淡化分数,善待每位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才能减少青少年犯罪,才能填平“差生”泥塘,这也是对“差生”的最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