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半年的化学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高一学生初入高中,颇感化学难学。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初中化学知识对化学学科的基本素质要求较低,高中化学对学科素质要求相对高得多,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初中化学认知网络与高中教材知识之间存在过陡的坡度,学生在初中时形成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教师教法严重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在教与学两方面有极大的转变。教师的教,不再是主要教知识,更要教学法,尤其是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要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首先在高一要解决学方法和自学能力。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在教师的教方面:
第一,教授的顺序。
针对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中存在的过陡的坡度问题,化学界有识之士采用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如在进行高一新课教学前,用2-4周时间进行过渡教学,以解决学生头脑中初中化学知识结构与高中教材间过陡的坡度;在课外专门增设学法辅导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怎样听课?高中课堂容量大,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预习时要努力理解,记住疑点。在课堂听课是要跟上学习思路,着重学习难点和疑点,借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课后仍有疑点,要主动找到解决方法。不宜积压问题。
怎样记笔记?课堂学习中以主动学习和思考为主,简要地记难点、疑点、内容提纲,课后再详细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复习过程。
怎样阅读课本?无论预习还是复习,均要阅读课本。一般预习时,先浏览大概内容,确定重点后精读重难点;复习时读课本先浏览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细读细节和重难点。
怎样复习?按时间分为周复习、月复习、学期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应用,复习的周期和频率因人而异。复习时不仅读课本、笔记,还要读作过的题。利用分析、比较、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第三,教给学生研究化学元素的方法。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研究元素的性质则既要研究它的游离态又要研究它的化合态,一百多种元素不是逐个研究,而是分类研究,利用周期律以点带面。
例如:卤素这族元素的研究,以氯元素为典型代表,氯元素的化合价有-1、+1、+3、+5、+7,负价态一般研究其氢化物,零价态研究其单质,正价态一般研究其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水化物对应的盐类。氯元素的研究主选了部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质,例如:CL2、HCl、HClO、NaCl、AgCl、KClO3等物质,其中以氯气为主,其余为次。对具体物质的研究又遵循结构→性质→用途→制备→保存等内容。
第四,交给学生物质化学性质分析的方法,这是对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
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对于具体物质而言,要研究它的化学性质首先从化和价入手。一般地,元素最高价只表现氧化性;最低价只表现还原性;且最高(或最低)价越不稳定,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元素的中间价态则即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且比它高的价态越稳定中间价就越易升高表现还原性,比它低的价态越稳定中间价就越易降低表现氧化性。例如:
-20 +4 +6
H2S——S——SO2——H2SO4
-2价硫仅表现还原性,+6价硫仅表现氧化性,0价硫和+4价硫则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自然界中-2价硫比+4价硫稳定,所以,单质硫已降低为-2价而表现氧化性,+4价硫则易升高为+6价而以还原性为主。所有这些与初中化学是截然不同的,初中的知识仅为高中化学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相对比较零散简单,许多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和激发兴趣上。所以,在高一,教师要努力教给学生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第五,要有高质量的习题做为补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做适量习题,对自己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评价,一旦发现一部分内容掌握欠佳时及时进行补救性学习,并对做习题时获得的优秀的解题策略在笔记本相应地方进行记录。
其次,在学生的学方面:要在初中化学基础上,努力做到边学边拓宽,是自己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的拓宽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的拓宽,主要是借助教师的引导,自己依靠课外阅读等信息搜集方式。例如:学习了晶体结构,可适当的阅读晶体场理论的书籍,使自己站得更高些。利用分析的方法,努力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