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密集、人才荟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基地,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迎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学校与社会已经高度融合,各种思潮通过互联网在高校内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其间精华与糟粕共存。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在互联网上肆意散布,企图夺取网络话语权。另一方面,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只是按照过去的固有思维和工作惯性简单画延长线,话语方式大多是不够接地气的语言,感染力不够、震撼力不强,造成工作时效性差、针对性弱,影响力小,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难度加大。
在当前背景之下,要进一步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坚持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转变工作主体、工作理念、话语内容、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将宣传思想工作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适应力和影响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转变工作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高校,而是要通过校内校外协同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党委、政府要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纳入全局,加大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出版界、文艺界、广播电影电视界要不断推出更多文化精品;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机制,互补共进,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沟通交流的即时性、便利性,畅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沟通交流渠道,使家庭能参与到宣传思想教育中来;要调动学校内部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力量,打好“组合拳”。特别要引导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积极参与,让教师自觉自愿自发地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拥护者和捍卫者。
转变工作理念,从“被动”到“主动”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坚持守土有责,也要主动出击,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前瞻工作,建立可信、可管、可控的宣传思想网络阵地。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手段,对校园网络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预测,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将一些潜在的错误观点、言论或者可能发生的状况通过分析研判,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关注师生们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的社交活动,对师生中出现的非主流舆论的“网络大V”,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问题;要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为师生量身打造实用的、有亮点的软件和APP产品,通过“嵌入式”手段进行宣传思想引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辟高校宣传思想新阵地、新领域;要通过采取网上直播、互动交流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联动,增强吸引力;要将现有的思想理论读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改造,打造出各式各样、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宣传思想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