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第二条“工作方针”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当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同质教育”现象仍相当普遍,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个性,千人一面,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深入开发和全面拓展。在来势汹涌的“互联网+”浪潮面前,高职院校要从观念、体制、知识、平台、方式、手段、方法上作出转型,特别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与需求,尊重他们的自尊、价值和自由,在新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个性定制”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一是构建“1+X”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选修课源”推进“个性定制”。“1+X”培养模式以“1”为核心,“X”为辅,即将学生所在专业课程设定为1,各种专业选修课程设定为X,X课程可以涵盖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还可以延伸到海内外名校、名师的网络课程资源,相当于数学上X的概念,是不定数。通过1与X之间课程选修,增长知识面,挖掘潜力,提升能力,从而达到专业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为导向,以专业“核心素养”为统领,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公共课“精而简”、基础课“简而远”、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多且博”的原则,重构“核心模块”、“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举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凸显专业优势、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精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博学”与个性需求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体现共性要求的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在选修模块上,主要包括通识选修、专业选修、第二课堂选修和个人性趣爱好需要等课程,学生可根据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修模块内的课程。通过发掘“选修课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是构建“1xX”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泛在学习”推进“个性定制”。将专业与最新技术成果融合,就能发挥“物联网x”的巨大效应,构建“泛在教学、泛在学习”的教育生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中心等资源,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联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多渠道、立体式“教”与“学”模式,打造校本“课程中心”,联手“学堂在线”、联合中国“MOOC”(慕课),构建“空中课堂”,建设“个性化学习资源库”等平台,引入 “移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学习的相异构想、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网络空间的交互式功能,学生可以得到自我、教师和同学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结合学习空间的全过程学习记录,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学情。并且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能更专注于学案设计、点拨答疑、个性启发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