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构建“1+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育人”推进“个性定制”。就是要将专业建设与“双创”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形成“实习实训不断线、线上线下不脱节、课内课外两促进、校内校外两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通过建立“双专业带头人”、“产业教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校企人才“共推互聘”等制度,促进校企业人才互动交流,通过实施“科研助理团队”计划,委派骨干教师、优秀学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项目开发人员结对,联合进行科技项目开发、课题开发攻关,提升师生参与科技实践的能力;试行科技项目开发学分制探索,设立专项科技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项目开发。全面改革实习实训教学。实施实验室、实训室全天候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实训室,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协助企业项目开发等方式,不断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校与区域领军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建设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校外实习基地。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质量。以“个性定制”为抓手,进行资源配置的个性化转变,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投入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科技项目开发等活动。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客工作室。最大程度挖掘出不同学生个性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使学生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到良好体现,并最终实现回馈与反哺社会的职能。
四是构建“1+N”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徒结对”推进人才培养“个性定制”。以“为企业定制人才,为人才定向培养”为核心理念,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要求,即校企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加快探索有中国特色、校本特点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成才提供空间。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从“了解一个岗位职责”开始,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推动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个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在此过程中,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师傅根据徒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指导帮教计划,通过岗前谈话、传授要领、实践点评、检查评估等,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指导和传帮,完成各个学习领域的若干个子项目,用企业真实项目、真实岗位操作实训,加深认知专业课程内涵。同时,把岗位纪律、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训之中。实现“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工学交替”学习模式的循环,推动人才培养从“规模生产”向“个性定制”的转变,形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局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杨大春 廉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