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建立诊断改进机制”,采用“诊断”+“改进”的模式引导高职院校履行质量的主体责任在我国尚属首次。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与扩展,另一方面是高职教育外在竞争压力与自身内涵建设的双重驱动力作用。它与评估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由外向内评价模式的“蜕变”,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走老路”或“走偏路”。因此,就高职教学诊改而言,如何准确找到着力点,并以此促进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思考并回答好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核心指向是什么?
诊改是促进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抓手。从注重评估质量等级,转换为依靠院校自身建立保证体系来提高质量,首先需要我们重新理解质量的内涵,把握其核心指向。
客观地看,当前诊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不少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对其中的诸多问题认识不清,实践中就势必会出现一些偏差。
本次高职诊改突出体现的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证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要求。
从诊改的几个维度来看,“目标”上不仅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更要形成质量文化;“结构”上不再是由外而内的监控系统,而是内生动力的保证系统;“对象”上不仅是教学质量保证,还要涵盖学生教育和教学服务与管理;“范围”上不仅是衡量招生就业指标,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主体”上不仅限于质量管理人员,更要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状态”上不再以阶段性的年度数据为唯一依据,而是更加注重数据平台中的动态数据真实性和数据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作用;“结论”上不再是“过关式”的等级,而是院校运行质量保证机制的良莠程度。
基于上述认识,诊改应建构以顶层指挥决策系统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证系统为核心,以教学辅助条件保证系统为补充,以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测系统为抓手,利用教学质量反馈和改进系统形成闭合螺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