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研究员团队在环境科学类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发表题为《Mytilusfarming drives higher local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facilitates the accumulation of aerobic anoxygenic photoheterotrophic related genera》的研究论文,在海洋贻贝的环境适应性以及贻贝养殖对所在海域的微生态影响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第一作者为浙江海洋大学年轻博士何健瑜,通讯作者为严小军研究员。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青年基金和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支持。
贻贝属于世界广布性种类,对于贻贝养殖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是贻贝养殖产生海洋蓝碳效应的定量评估是世界海水养殖的共同兴趣之一,其中,评估贻贝海水养殖是否可对养殖水域的环境微生物群落产生结构性改变是科学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前提。本项研究以长江口外的舟山嵊泗海域贻贝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大数据处理方法,发现贻贝养殖区中心海水细菌的多样性相较于养殖区外围海域呈现显著增加,特别是贻贝养殖对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AAPB)丰度产生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贻贝养殖对AAPB类群,尤其是Erythrobacter属和Loktanella属的显著富集作用,验证了海洋微生物类群在厚壳贻贝组织,以及养殖区内外海域的差异性分布,揭示了厚壳贻贝养殖活动对周围海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贻贝养殖对海洋微生物生态的驱动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认知,也为最终揭示贻贝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与生态效应奠定了基础。
舟山嵊泗海域是我国厚壳贻贝的唯一主产区,是当地渔民实现共同富裕及渔旅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式。该海域处于长江口外的特殊海洋环境,盐度、营养盐、浮游植物丰度及种类组成受到长江径流与黑潮暖流的双重影响,厚壳贻贝如何适应高度复杂的海洋环境,这里是一个天然的独特实验场所,更加精确地了解厚壳贻贝的环境适应机制也可以推动当地贻贝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浙江省水产学会组建了希望之光科技帮扶团队重点关注嵊泗贻贝的产业发展,本项研究所发现的贻贝养殖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今后科学评估贻贝养殖生态效应具有重要价值。(作者:何小波 编辑:杨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