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期刊《Aquaculture》在线发表了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大黄鱼资源重建团队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Oral vaccination with feed-based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protects large yellow croaker against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infection”,该研究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减毒活疫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大规模接种、低成本的口服免疫接种技术,明确了该疫苗规模化应用于养殖业的可行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2.738932
图1.团队建立的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活疫苗口服接种技术示意图
内脏白点病是大黄鱼养殖业中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死率高达70-80%。为了满足大黄鱼疾病防控需求,团队自2019年着手开展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制备了一株安全的减毒活疫苗株(LAV),并在注射免疫接种试验中展示了理想的免疫效果(相对保护率为86.3%)。但在现行的养殖模式下,利用注射的方式对大黄鱼进行大规模接种,不仅可操作性不强且不具有成本效益。因此,为了更加适合产业化应用,团队设计并测试了一种直接利用商品化颗粒饲料作为LAV递送载体的口服接种技术,以期实现快速、低成本地对大黄鱼群体进行免疫接种。
图2.论文中的口服免疫试验方案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团队设计的口服接种技术能通过投喂的方式将颗粒饲料中负载的约10%活疫苗成功地递送至鱼体中后肠组织(产生局部免疫应答),并在此部位进入系统免疫组织,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通过一次加强免疫后,接种的大黄鱼获得了60%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同时,为了评估LAV是否会对鱼体肠道菌群造成负面的影响,团队对接种大黄鱼的肠道菌群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前后发现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这表明LAV对肠道菌群没有长期的不利影响。这项研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减毒活疫苗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该免疫接种技术,进一步提升免疫保护效果。同时,团队也正在积极寻找相关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该减毒活疫苗及其接种技术的应用。
图3.口服接种LAV对大黄鱼肠道菌群无长期的不利影响
本工作由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挪威生命科技大学及挪威诺德大学共同攻关完成。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俊威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的殷小龙为共同第一作者,严小军研究员和陶震副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获得了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及浙江省“三农九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等资助。(编辑:杨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