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天蓝海蓝之梦,行节能减排之旅。为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蓝蓝小分队于7月15日至7月25日赴往福建省厦门市开展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团队创新性将“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重回母校为高中学子带来“海洋科普”宣讲、深入乡村探索绿营小镇发展之路、至文明实践所与孩子们共做“海洋风铃”、参观海洋三所探索学科研究热点。海蓝蓝小分队行走于泥土、小溪、海边,在实践中感受乡土变化,在春风化雨中播下一粒保护环境之种,汇成一泓守护海洋之暖流。
图为团队成员于厦门海边的合影留念
海洋科普进校园,寓教于乐促学习
每一位学子心中,都秉持着一份信念。而作为海洋科学的探索者、研究者、传播者,使更多青年认识海洋、关心海洋,一直是海蓝蓝小分队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于是,以提高青年学子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小分队前往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为高一同学们带来主题为“海洋环境污染”的科普宣讲。
图为团队队长与高一班长的合照
据了解,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为“保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团队成员围绕“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入手,分别向同学们讲述“塑料污染”、“石油污染”、“赤潮现象”以及“合成有机物污染”情况。团队成员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示不一样的汪洋大海。当成员展示海洋中漂亮奇特的“蓝眼泪”现象时,同学们无不惊叹赞美;而当知悉“如今漂浮在海面的塑料足以形成一座小岛时”,同学们又陷入了深刻的沉思。澎湃大洋波涛汹涌,其背后也有着脆弱的一面。
图为团队成员科普海洋知识
团队成员号召高一学子们守护蓝色海洋,可以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准则,以点滴生活小事引起“质变”,让心中的清澈大洋重新展现眼前,携手共建美丽地球。
蓝天碧水环境美,共同打造乡村美
坐落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这里有一座气候宜人、山川秀美的文明小镇——汀溪镇。下一站,海蓝蓝小分队来到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就环保与水质治理展开了深入的基层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行走于汀溪河畔
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当地环保办工作人员说道,他们会开展垃圾分类常态化宣传活动,提升农民环保的意识;而在种植方面,工作人员会倡导农民多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有效的举措使得环境质量得到保证。在每次的测评中,汀溪镇的水质和空气监测数据均为优良,反映的是工作人员科学的环境善治。
汀溪人民依水而生,饮水思源,体现着淳朴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当地的水环境治理,离不开“河湖长制”的设立与运行。在河长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河道专管员一起进行河道巡查常态化工作。“我们汀溪镇设有‘砺间净化系统’”河道专管员指着河流一侧的矩形水槽说到,“当水流经过时,其中的氮、磷营养盐便会被水槽中的植物吸收,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总磷含量”。原来,水环境的改善优化,除了有勤恳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巡查,还需要科学系统工程的助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河道专管员一同进行河道巡查
七月末是早稻成熟的季节。实践调研的这几天,团队成员看到农民伯伯在清晨、下午、太阳浅照的时段,收割、晾晒着自己丰收的大米。潺潺的小溪,额头上的汗水,辛勤的工作人员,是秀美乡村生动的写照。
风铃制作有创意,环保之种播心底
微风划过时,风铃便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大自然悠闲惬意的时光,是团队最初萌生风铃制作的想法。在汀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团队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在风铃上画出可爱的海洋动物图案,并在纸质吊牌上写下心中保护大自然的话语。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认识海洋小动物
图为团队队长向孩子们介绍风铃结构组成
“风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人将碎石悬在一起,当风吹玉振,叮叮当当发出清凉的声音,称为‘占风铎’”。听完了团队队长的讲解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风铃上画上自己最喜欢的海洋小动物。章鱼、水母、金鱼......印在风铃上童真、简单的卡通图画,述说着孩子们那颗稚嫩的心,也表露着他们对活力海洋童真的向往。通过这次手工实践活动,相信孩子们能够一直呵护心中那一片蓝色的海。
图为孩子们激动地展示自己的风铃与图画
大海浪花声依旧,海洋科学待探索
为了解海洋研究学术前沿,提升海洋科学专业素养,海蓝蓝小分队赴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海洋三所里,有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经略海洋,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前海洋现状(如珊瑚白化、濒危物种灭绝、微塑料污染)的改善寻求另一种可能。
在老师与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珊瑚保育馆、海草馆与鲸豚展馆,之后与海洋三所的老师展开探讨。团队在增进海洋保护意识的同时,也更加笃定了自己的海洋科学求学之路。团队在今后会始终潜心于海洋科学研究中,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水运动机制提供自己的见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海洋三所的合影留念
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青年人应贯彻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人海和谐的当代海洋观;向下扎根,用心专研学术知识,为海洋科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献言建策;绽放微光,发挥榜样作用,在踏浪之行中汇聚成诗,在磨砺青春中拥抱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