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于是1956年,是我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前辈们以“上医医国,先觉觉民”为己任,在民国成立初期,自行筹款兴办了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首任校长卢乃潼发表演讲:“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万万,民生国课,多给于斯,傥因中医衰落,中药随之,其关系至大,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保存国粹。维护土货,以养成医学之人才。”这是卢氏对学生的训词,也可以说是省港中医界创办教育之目的。
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抗战时期,学校流离失所,先后在香港、韶关办学,曾经停办,后又复校。
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依托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1953年停止招生,两校成为近现代名医成长的摇篮,为广东中医学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层。(邓铁涛老人是第九届学员)。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中医教育掀开了新的一页,广州中医学院就是在此时成立的。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征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
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教师员工肩挑手提,为建设三元里校区不遗余力。
60年代初期,学校建设初步完善,医教研同步发展。
校园景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的秩序受到冲击,一度停止招生,校名也改为“广东中医学院”。学校响应“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的号召,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下乡办短期班,如海南六?二六大学,南雄五?七分院,为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尽管道路坎坷,学院仍取得了不少成绩,李国桥教授带领523小组研究疟疾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李国桥教授发明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推荐作为WHO基本药品目录的国际性研究推广项目,2004年获疟疾风险基金(MHV)350万美元资助,由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机构承担,我国仍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倡导的主旋律。
1977年开始恢复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新校区199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医学与哲学》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发表了曾邦哲(曾杰)国际上第一篇论系统医学(药学)概念、模型与原理的学术论文。
1995年该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也是该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