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架设有效的教学辅助平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构建公平有效的学生评价系统等方面,阐述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关键字:
信息素养 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 多元评价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为直接、高效的途径。通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一、 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地充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必须改变传统“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面对学生遇到困惑时,若只是简单地敷衍了事、一问三不知,对于学生的问题不知所云,不知怎样解决,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对知识失去兴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造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的高中学生早已掌握书上的操作内容,甚至对电脑及网络知识了解比老师还多,上课就喜欢上网、玩游戏。此外,《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在学年开始,就必须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思想,明确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切实遵守相关规定,以协助学生培养自动、自发、自律的能力。
三、 创设虚拟环境,架设教学辅助平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质量的基本条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涵盖范围大,技术层面宽、时效性强等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架设相应的教学辅助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及面对丰富课程资源,如何获取、筛选、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的能力。如:设计学科资源网站、在线学习辅助网站方便学生高效、实时获取相关知识;针对互联网的网速限制、网络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虚拟邮件系统、FTP文件系统、BBS等使学生顺利完成相关操作要求。有的老师认为,现在互联网上什么知识浩翰,自由开放给学生搜索、浏览。其实是不正确的做法,有针对性的、有选择地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构建在学校资源网内,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的前期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四、 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缺的不是学习的能力,而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将以往知识融入到新内容中,强化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探求欲望,激活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对每堂课都充满期待感。
在高一新教程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麦兜动画片主题曲卡拉OK视频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完成相关任务。注重以往知识融入到新授内容之中,强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如通过在线学习辅助网站下载、安装音频处理软件和配乐所需文件重温学过的信息获取的知识和通过学生在安装共享试用版Cool Edit Pro软件中,注重知识版权的使用;有完成卡拉OK歌曲配乐的操作的同时,从实践中掌握卡拉OK歌曲中打开/关闭左声道实现人声还原/消除的制作原理。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合作,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提供虚拟FTP服务,让学生上传作品,在相互欣赏、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 精设计,巧安排,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时说:中国教育有两个优势,两个不足。两个优势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二是应试能力强。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切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为核心任务。同时,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寻找事物的多种构成因素、多种可能性、事物发展的多种原因(条件)和多种结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法和方案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以求异(发散)思维为主要成分,以求同思维(集中思维)为必要成分。在高中阶段,求异思维明显地优于求同思维。高中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有很大发展。能从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法则、公式、原理去解决新问题,思维过程更加灵活;迁移能力增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想法的数量多、种类多。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机。
例如:在《信息的获取之搜索技巧》一课教学中,由于初中阶段课程已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网络搜索操作及一些惯用的技巧已较为熟练。为此,精心设计课堂,勇于打破常规,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学生的探讨,质疑中了解搜索引擎的原理所在。提出问题情景“在互联网上,鲁迅与周星驰谁出名些?”,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在学生用以往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时,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提出自己观点“周星驰出名些”理由是: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鲁迅”结果搜到相关网页1210万条,“周星驰”搜到相关网页1720万条。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何我在谷歌中搜出的结果:鲁迅946万条,周星驰4990万条”,有的说:“从发布/查看的留言篇数中更具说服力” ……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结果条数的疑问,和关注度等方面的质疑,引导学生,从搜索引擎的机制出发,进行思考、探究,总结出搜索引擎并不是在互联网实时搜索,而是在其数据库中将以收集的资料的按需重组。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搜索特点,为此,引发出我们在以后的搜索中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的新结论。培养了学生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 结合实际,构建公平有效的学生评价系统。
课堂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教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待方面的差异很大。在开学初期,就对学生进行摸查,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于层次,对同一层次的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层次的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过程,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时,针对课时少,班数多,学生众等实际问题,发挥自身优势,设计评价系统,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检测评价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得到反馈和矫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立足于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总结,不断修正,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已的专业素养,实现教与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