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学校遵循“资源共享、实践育人”理念,在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公共卫生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建成的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中心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学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医学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持续推进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医文交融、医理渗透,立体化、开放性、多模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一、中心概况
1、教学平台与资源
中心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基础融入临床,机能与形态融合、虚拟实验与临床现实融合,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结构形态、器官功能、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为教学主线,构建了模块化、功能化、系统化、层层递进、整体优化等特色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群。平台群包括人体解剖与断层影像解剖、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PACS医学影像、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综合急救等8个模块平台,已成为学校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培训区域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心拥有实验室使用面积约19000m2,拥有代表国内外一流水准的仪器设备(教学模型)7500余台(件),设备总值为6780余万元。拥有自主开发或购置了大量的学习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00余项,其中与企业合作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自主研发项目15项。
2、师资队伍与水平
中心现有实验教学专兼职人员队伍180人,其中,教师168人,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技术人员7人,研发公司技术人员5人;教授34人,副教授81人,博士学位人员62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水平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
近五年,中心人员承担厅局级以上教学课题110项,获得厅局级以上教学成果44项,主编或参编正规出版教材114部,自编讲义36部,而且有9部教材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励;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9项,被SCI、EI、SCIE、ISTP等收录论文224篇,获得发明专利23项。
3、资源研发与共享
中心积极与上海梦之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易创电子科技公司、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览众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实验仪器、医疗器械或软件开发公司开展合作,从研发改进教学模型、开发改进软件系统、开展医疗培训等角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加快了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
中心实行多学科、多专业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每年承担11个临床医学类专业、38门实验课程、703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年均合计约58.2万人时数,形成了“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近几年,学生代表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在首届山东省南丁格尔应急救护技能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高校组第一名。
通过“校校联合、校院共建共享”等方式,与全国其它医学院校和学校16家附属医院合作,联合开发及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形成了3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共建、开放、共享联盟,实现联盟内共建共享。中心参与研发的有些虚拟资源已经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使用,开启了“教学-科研-医疗-企业”人才共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辐射带动与影响
2007年和2012年,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心已成为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执业医师考试考前培训基地,并面向16家附属(教学)医院,每年培训临床教师300余名。2011年,麻醉学专业实验室被评为全国麻醉学基础理论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培训基层医院麻醉医师400名。中心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与肯定,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学会(100余所高校参会)、2012年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学会现场观摩会(70余所高校参会)在我校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给予了好评。先后接受了徐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大理医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医学教育专家参观学习。《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实践强能力,厚德育人才”的专题报道,肯定了我校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二、发展历程
我校非常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较早认识到虚拟仿真实验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经历了几个时期:
1、初步应用阶段(1998年以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引进和使用模拟教具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培训。我校唐胜建、刘长云等研究团队的信息化实验教学科研成果就已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励。但是,同国内其它院校一样,受“学科中心”理念指导,我校早期的教学实验室隶属于各教研室,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实验教学内容也仅限于学科内,学生系统训练和实践机会少,资源共享度低,不利于培养临床技能扎实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
2、整合尝试阶段(1998~2003年)
1998年7月,学校针对临床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各教研室所属的学科实验室,成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验课程,初步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模块化。同时,临床技能中心以及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各专业实验室隶属不同院系管理,专业实验室功能单一、信息封闭、重复建设、利用率低,教学资源共享度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3、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3年)
2003年,学校在充分调研和比较国内外临床实践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机构改制重组,将原来隶属于各相关专业院系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潍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2004年开始,学校逐步建设带有高级心肺复苏模拟系统、心肺听诊腹部触诊虚拟系统、高级综合模拟人系统等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率先建成“医学影像PACS网络教学系统”,建成集病例存储与检索、图片在线浏览、影像报告书写与审核、互动讨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后,学校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对传统的机能学、形态学和人体解剖学等实验操作项目实行改革,先后与山东易创、成都泰盟等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VBL-100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形态学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形态学数字化切片网络系统”“3D虚拟实体解剖学教学系统”等系统;2009年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的麻醉学计算机虚拟系统、重症监护病房教学系统等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亦取得了较大进展,不仅使实验教学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集成优化阶段(2013年~至今)
从2013年开始,为更好地发挥虚拟仿真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学校成立“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学校各实验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将原分散于各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临床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实现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管理。
学校借助国家立项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投入5000余万元,推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目前,中心已建成并不断完善了8个模块平台,建成了“基础—临床—综合—创新”一体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轻松地学习知识,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