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公办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有“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之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清远市。清远市毗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乐高速、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学院位于清远市中心城区,距广州市中心仅60公里,交通便捷。
学院校园面积2600多亩,建成面积逾10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新落成的图书馆面积逾3.3万平方米。拥有包括7个中央、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校内教学设施。学院设有护理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旅游家政与艺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农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学院面向全国9个省(市)招生,现有高职在校生130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5500多人。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78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25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20多人。
学院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2005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我院时对学院工作予以肯定,并为学院题词:“兴教育才,科学发展,清远宏图,蟠龙腾飞。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11月,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重点专业及重点专业群为龙头,建立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进“双证书”教育、开展“订单式”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学院于2012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5年再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现代学徒制为了引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6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10门,省财政支持的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实训基地4个,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三年市级以上和各类横向项目共计约60个,获得发明专利(含实用新型)技术16项。学院不断完善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近亿元。学院重视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类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展现了学院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自主研发的“网络化、规范化省校两级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2014年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所建设的校级平台已推广到全国3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
学院建立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33%,高于全省大专院校平均水平。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学院高度重视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学院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争取实现“三年大突破,五年大提升,十年大跨越”。第一步,争取2018年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考核验收,争取建设成为广东省一流的高职院校;第二步,2018年争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到2020年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第三步,到2025年争取成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
蟠龙山下,北江之滨,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办学条件,成就“蟠龙宝地,学子家园”。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热忱欢迎您的到来!
学院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学院历年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体就业率在98%以上。为了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学院坚持“围绕产业办学,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与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为学院取得更多的合作办学资源,通过建立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有效开展合作办学。学院与香港建滔化工集团、广东长实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南菱汽车公司等企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学院与广东伊丽莎白健身美容有限公司、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清远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联合办学,从专业设置、校外实训、师资来源、就业方式、管理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努力实现与市场和社会的“零距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