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诗者杨培成的文学之路
简介:杨培成,1992年出生,河南信阳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校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曾任《周口师院报》编辑部网络部部长。曾获周口师范学院征文二等奖、周口师范学院“优秀编辑”、周口师范学院“读书标兵”、周口师范学院优秀新闻宣传员、周口师范学院优秀团员。同时也是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诗选刊》、《参花》、《周口晚报》、《周口师院报》、《天祎诗报》上发表。
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梦不落”征文诗歌类二等奖,河南青年报“正青春”征文优秀奖,2014邯郸大学生诗歌节外地组三等奖,作品入选书籍《心灵诗者》。
萤火虫、萤火虫/你用小小的心/装着别人的故事/从天黑到天明
这是杨培成在“2014年邯郸大学生诗歌节”中获奖作品《萤火虫》中的几句,安静而又不失倔强。
行走
不怕卑微,也不要迷茫。这就是他,一个安静而又坚韧的人。没有人没有梦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让梦想起航,他身体力行的诠释着起航梦想需要的三个条件——吃苦、坚持与热爱
“大学教室座位虽不是固定的,但是班级第一排的座位上总能看到他。”他的同学这样告诉记者。换做他自己的话来就是说求学不易,能做的就是且行且珍惜。
他喜爱文学,三年来的大学生活都没缺少过书。坚持读着、写着属于他的文字。当别人的书架上还零星的摆着几本专业书时,他的书架上已被莫言、路遥、余华、莫迪亚诺、劳伦斯等人经典作品塞得满满的。他也喜爱着自己的新闻学专业,为了锻炼自己,参加了学校大学生通讯社的笔试、面试,成为了一名记录校园精彩生活的学生记者。写着校园新闻,做着人物专题,虽然发稿不多,但却是心怀满足,信心更甚。他说:他是一直在向别人学习中。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行走,不断学习,才会让梦想早点起航。
改变
“从今天起,学会像海子一样祝福”这是他写在《带着一首诗长驱直入》中的一句诗。这让人们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尘世的新鲜可爱,摆脱不如意。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琢,不成才。璞玉变成美玉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千雕万琢,人也是一样。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喜欢改变,也喜欢我自己的改变。”杨培成,这个贫困家庭来的孩子身上似乎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一次次的改变,让他变的更优秀。
刚入大学的时候,说好普通话对于杨培成来说是一个大难题,每次只要他一开口,都会惹来同学们的大笑。愚蠢的人无所谓自己的不足,而聪明的人总是想方设法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让身边的人帮助他纠正发音,并且参加了对语言沟通能力要求极其严格的校党委宣传部、社联编辑部等。从刚上大学时的“普通话交流障碍症”到现在的谈笑自如,这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热爱
“当生活的喧嚣逐渐褪去,归于平淡,兴趣也就名正言顺了。”这是他随笔《等到烟火清凉》中对于自己兴趣的阐述。
2014年七月份,他被推荐加入信阳市作家协会。在被问到加入作协的原因时,他说:“加入作协,是想让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是能够更多地向别人学习。”
朋友眼中的他是一个诗人,但他一直在说自己是个文字爱好者。无论他是欢乐的还是惆怅的,风景、世故都会演化成一篇篇优美的小诗。他的随笔《等到烟火清凉》里写道:“朋友在空间里留言说:‘你新浪上的文章我看了,没有喜欢的,包括获奖了的《萤火虫》’,当早上醒来看到的时候,我感觉他说了实话,我没有不如意也没有惭愧。这不涉及自我否定,而是能够看清自己。我感谢朋友跟我说实话,但是我给他的回答是:我会继续尝试着写下去。”有时做并不为了什么目的,一个人的热爱永远都可以和任何东西无关。
作为一个作创作者,他是谦逊的,他认为他自己并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作家,而只能算是一个写写东西的人。“春暖花开始终应抱以等待”这是杨培成写在《创作者》里的一句话。他等待着有一天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平。
杨培成这个不同寻常的90后,正用着自己一颗纯净的心支撑着世间飘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行动、改变和热爱,正如他在诗中写的那样:“天是蓝色的/孩子拉开嗓门唱出了热爱/泪流满面,整个世界变得纯真//天是蓝色的/地里的麦子昂头挺胸向着太阳/坚守着,生长的力量。(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