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的渔业发展战略,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于2000年建立大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在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等的资助下,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12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成为大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捕捞学和渔业资源学二大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的海洋信息工程学科。捕捞学科和渔业资源学科于199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学科,其中捕捞学学科于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2005年、2008年分别备评为上海市第二、三期重点学科;2006年实验室获准建设上海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创新平台(上海市第一期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2008年获准建设海洋研究院(上海市第二期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依托实验室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2009年2度获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资助,2007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2008年实验室教学研究团队被分获上海市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实验室以金枪鱼、鱿鱼、竹筴鱼、秋刀鱼等大洋性生物资源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开展高效、生态、节能的捕捞技术和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围绕大洋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开发对象、开发地点和开发手段3个主要方面,根据捕捞学科和渔业资源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大洋性公海渔业产业的需求,设立渔业资源数量变动机制及开发策略、高效生态型捕捞技术和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三个研究方向。
实验室共有研究人员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2位,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8位。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大多成员具有国外工作、留学或进修经历。
近五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或完成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等领域的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及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累计经费超过3000多万元。并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和交流。
近五年来,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次,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累计在国内外刊物中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20多篇,出版专著1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