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将迎来百年华诞,几十年来与母校割舍不断的情缘,促使我总是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之。这个题目似乎与庆祝、赞美、歌颂等主题稍有距离,可那里是我在宣化师范(现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四年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块乐土;那里是深深的刻在我心底永不磨灭的一片绿洲;那里是我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尽可释怀的一个空间;那里是在我学习生活期间唯一享受收获的乐园。桃李天下燃烛火,母校百年历沧桑,何不谱华章!
心中的绿洲
我是六四年入学的,记得进校门后穿过办公区,在几排明柱前廊硬山卷棚顶的土木古建教室两侧,是通往后农场的步道。最后一排教室的后面,一道被岁月风霜冲刷的斑驳陆离、老泪纵横、记述着宣师沧桑岁月的夯土墙,把校园分成了教学、生活和农场两个区域。墙上对着步道方向开了两个豁口,豁口上半掩的木栅栏儿门内別有一片洞天。
推开栅栏儿门,一座像小山一样的大墪台扑面而来,墩台顶部矗立着一座直插云霄的简易砖砌的高房子。高房子被岁月风霜摧残的脱瓦露檩、摇摇欲坠,使人望而生畏。高房内直立着5—6米高的释迦摩尼大铜佛(弥勒佛为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坐佛)。大佛左臂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示“无畏印”。右臂平端于腹前,拇指与中指相捻示“说法印”。
墪台前面是一片平坦的菜地,管理老师把菜地精心修整的,就像绣花布上五彩缤纷的一幅图画。水渠缠绕下的菜畦中,生长着各种蔬菜。这里虽然不能谓之“曲径通幽”,但也呈献出一片憇静的田园景色。当你漫步在水渠旁的土埂上时,顿时会被清新的空气洗刷掉读书时的疲劳。在高矮不齐、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菜园里,蜂飞蝶舞、虫叫鸟鸣,不由自主的想哼几句小曲,可是我不敢。虽然我略通乐器,任学校乐隊队长,但是喉咙不做主。若是让我的恩师教音乐的班主任王永泰老师听见,会说我又“不着调”,肯定是一顿严厉的教诲。
站在墩台上向北望去,漏斗状的葡萄架像浮在水面上的青萍整齐的排列着,这里春育秋实,各有不同的景色。特别是在“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的季节,当你站在葡萄架下,望着那挂满枝头的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时,会喜从心生、恋而忘返,可此时耳边响起的蚊子的奏鸣曲可并不好享受哦!
学生教育岂止在课堂,宣师的农场是学生劳动实践、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另一个战场。
泥土的芳香
宣师校办农场经营的那么好,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几位高级知识分子在管理、规划和安排,更重要的是学校正确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办学总旨。学校为了让学生得到社会锻炼和劳动锻炼,不仅每学期有计划的安排师生下工厂、下农村以及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而且安排每周一节劳动课。劳动场所便是那片深深的印在脑海中的绿洲。
同学们每周都期盼着那节劳动课早些到来,因为那不仅是对整天埋头在教室了认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解放,而且是自已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
农场管理老师讲清了劳动任务、劳动程序、技术要领、注意事项后,各自到库房拿上需要的工具,奔向劳动岗位。同学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亲吻着泥土的芳香,耳边不时的传来轻声慢语、和藹可亲的教导主任曹四维老师的叮嘱声,师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在和谐友爱的氛围里度过那美好的时光。
不是所有的劳动任务都会给你造成愉悦的心情,掏厕所就是对每一个同学的最大考验。学校东、西墙内有几个大厕所,前面房内入厕,后面是露天的糞池。农场不使用化肥、农药,这里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源。
在烈日炎炎下,长尾巴蛆成群结队的努力向粪池外蠕动着,池内不停的向上翻滚着浑浊的气泡……男同学站在横搭在粪池上的木板上,弯着腰一勺一勺的把粪便舀到桶里。为了不让女同学发现自已被大粪“熏陶”的痛苦,脸上还挂着一絲苦涩的微笑。两个女同学抬一桶粪,抬到农场倒在亮粪坑里。如果你偶尔扫视一眼抬着粪桶的女同学,尽管她们仍不失青春少女的端庄,但是鼻子还是在不停的抽动着,两道淡眉偶尔还会有一闪而过的聚会。也许你会认为戴上厚厚的口罩和手套可能好些,错了,师生们完全是“身上的衣裳,肚里的干粮”。
丰收的喜悦
宣师的师生从早春的小葱、韭菜,仲夏的黄瓜、西红柿,暮秋的土豆、萝卜到隆冬的冬储大白菜,一年四季都享受着自己用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更让宣师人骄傲的却是宣师葡萄。
全国葡萄数宣化,宣化葡萄数宣师。宣师得天独厚的肥、水、工优势,使宣师校园内的葡萄品质要好于校园外的葡萄。宣师产的葡萄真正是皮薄、肉脆、多汁,可以剥皮、切片慢慢的品,甜酸可口,久食不厌,“刀切牛奶不流汁”之美誉唯它莫属。
宣师葡萄优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品种好。宣化葡萄最初是由一僧人由西域引入,主要栽植于寺庙内的房前屋后,供自食及乘凉观赏用。宣师的葡萄正是在弥勒寺内铸于明永乐年间的大佛脚下栽培的,所以会结出品质优良的果实。可见此处土肥水美、人杰地灵,选此地为书院,必然会育桃李而遍天下。
清晨你站在葡萄架下,那挂满枝头的一串串葡萄在微风中会向你招手。颗粒饱满的葡萄上挂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就像姑娘细嫩洁净的脸上敷着一尘淡淡的香粉,让你满口生津、垂涎欲滴,难以掩饰那贪婪的目光。此时,把视线偶尔移到身边同学的脸上,我的脑海里突然跃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一句诗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不愿得罪于宣师的女同学,她们绝对不使用任何画妝品,一水儿的留着齐耳的“五四式”剪发,身着黑、兰、白三种颜色的服装。没有任何装饰,却更突显出宣师女生的朴素、整洁而大方;没有“六宮粉黛”的浓妆艳抹,而随时随地都在展示着青春少女的纯真与娇媚。
那个时期,宣师师生的勤俭朴素是得到教育系统及社会一致称赞的。那时学校对师生政治思想教育抓的特別紧,形成了一种“学习工农思想,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抵制和批判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良好校风。回想那时开展的严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必然会记起我们可敬的、赤脚踏拉着自家做的老布鞋、一派工农干部形像的李书元书记。真是一段教诲,一生受益。那几届学生无论走到那里,始终保持着在宣师培养出来的勤俭朴素的作风。
每逢中秋节来临时,一看见葡萄就想起我的母校,在入校之前我似乎不知道葡萄的滋味。每年中秋节前的那个星期六,那是同学们在睡梦中都会笑醒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是採摘葡萄的日子;那一天,除了班会上集体品尝外,每个同学也会分得几斤。同学们都不舍得吃,拿回家中与亲人们一起分享;那一天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你会看到许多俊男靓女肩上挎的、怀里抱的、手里提的都是葡萄,成为宣化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就是那一天,丰收的喜悦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使我萌发了把它书写出来,以此迎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百年华诞。
个人简介:
胡明:宣师37班毕业生。
曾在张北乡镇、科局、政府、统战部门供职,曾任文化局长,此后专职文物考古工作二十多年。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张家口学院客座教授
张家口市长城办公室顾问
张家口抡才书院特聘讲师
发表了多篇个人专著及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