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三所师范,大概还是1963年左右的时候。那时我念五年级,我的班主任是教我们语文的张芝老师,他似乎是刚从柴师毕业不久。说实在话,我之所以能走出后来的人生道路,包括今天写这篇文章,还就是这位张老师的功劳。没有他在我五、六年级给我打的语文的底子,恐怕我这一辈子不会是这样的。再知道宣师(现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时候,就已经是“文革”了,那时宣师造反派的传单和宣化其他造反组织的传单,贴满了我的家乡赤城的大街小巷,真是如雷贯耳!1970年,我正在农村插队,三所师范到我所在的公社开展“文革”中的第一次招生,一听说当老师,我害怕了,害怕以后挨斗,所以与三所师范擦肩而过了。一年后来到宣化,便与宣师拉近了距离。宣师也是宣化的品牌呀,如同钟鼓楼、钢铁、葡萄、炮院、通院、地院、师院等等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同学有报名念了宣师的,我去看望她们,第一次领略了宣师的真实模样。后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学理论,似乎找过宣师的老师辅导讲故事、诗朗诵,还多次听过董殿珠老师的理论辅导。离开工厂进入机关工作以后,我的许多领导和同事都是曾经的“宣师人”。比如我的领导区委书记刘连成、区长王绍先、统战部长晁贵来,比如我的同事师玉春、史玉荣、马玉平等等。1984年以后念电大的时候,姜铭和一位姓董的年轻老师,还是我们的文学辅导老师。到我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当了宣化区的宣传部长以后,和宣师打交道就更多了。霍晓亮书记退休以后在鼓楼上搞个人的书画展,我算一个重要的看客。还有一次什么活动,专门参观了新落成的教师家属楼,那样式那面积,让我惊叹不已。特别是我所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哪一次都离不开宣师的节目给撑门面。2001年和北京市联合搞“燕山情”“京张心连心”大型演出,宣师舞蹈队给明星们的伴舞让我也在名人面前出足了风头,由此也和傅兰老师结下了很好的个人情谊。2002年,宣师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完成了五龙壁的修缮,还专门请我参加了验收座谈会。想不到,不久以后我就要进入这所学校了。
2003年6月,“非典”刚消停,我由一名地方官员转到宣师来当书记了。没有失意失落,只有诚惶诚恐。久仰不已呀,学府之地,我一个初中一年级的所谓“电大生”,能行么?出乎我的意料,能行,还挺顺。不是我自己有啥本事,是宣师的领导和老师们太好了。首先是校长尹晓光对我好,第一件事是把司机老丁叫来,说用车你就找他;第二件事是破例在外面的饭店摆了两桌专门欢迎我。工作中举凡行政方面的会议都请我参加,还征求我这个外行的意见。其次是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对我好,不仅工作上支持我,而且经常主动找我聊天,很快我们就成了朋友。广大教师职工对我也很尊敬,见面都主动跟我打招呼。有这样的环境,工作没有不顺风顺水顺心的。
没多长时间,我对学校的情况基本熟悉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宣师发展到如此的规模、水平,不容易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等师范逐渐丧失了过去学生学费负担轻、毕业就可以当老师当干部等诸多的政策优势,几乎同企业一样进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财力、师资、基础设施、生源、教师待遇、文凭档次等等,处处都是掣肘的软肋。尹晓光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十余年了,我觉得他就像我在地方工作接触的许多有作为的企业家和校长一样,很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我感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举措很具战略眼光。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我去的时候,宣师已经旧貌变新颜,焕然一新了。教学楼、科技楼、艺术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教工家属楼、专家楼、学生食堂楼,一应俱全,还有百余架钢琴、几百台电脑和两名外教。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非常精致。二是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攻读研究生和硕士学位,外部引进和内部提高并举,改善优化教师结构。我去的时候,已经有几十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有效地改变了长期以来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教师队伍结构,还有了杨仲华老师这样的正教授。三是在巩固中专教育的同时开办了大专班,并且开通了专升本的通道。学校也正式挂起了“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的大专牌子。还有作风。我在地方工作,大体有着基本上属于我的专车,平常经常出入宾馆饭店,在家里吃顿饭都感到很珍贵。来到学校,正如尹晓光校长一开始给我办的两件事儿,一辆轿车,一辆面包,都是领导和其他同志办事急需所共用的,接待来客都是在学校餐厅就餐,招待我的两桌真的是破例,完全没有当时盛行的奢靡之风,真还是算得上是属于教育领域的清净之地。开会也少,除了领导班子的会和个别急事儿,其它中层干部会、教师会,都是在上午上班之前下午下课之后或节假日进行,统统给教学让路。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在校生始终有三千多人。
有这样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不能无所事事混日子呀,总得主动干点儿什么。当时上级也很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系部科室趋于正规,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每个系部都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支部书记。于是我和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系部工作条例,重点明确了系部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还在假期举办了干部培训班,依着我十多年前在工交党工委工作的经验,突出强调了系部党政之间协调配合的问题。经过一番努力,基本形成了党总支抓班子带队伍,着力加强党员教育、教工队伍思想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有力地配合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行政工作。
尽管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很努力,但是有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有些“老大难”的意思。什么问题?学生管理。尽管学生数量还算不少,但是毋庸置疑,生源质量还是和过去有很大差距的。过去有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学生大都是本着学费低、可以直接当老师当干部来的,有着较好的学业基础和学习习惯。而当时的生源,普遍考分较低,学业基础较差且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年轻人爱玩儿,好动,不肯在学校里老老实实呆着,总是瞅着空子成群结队往街上跑,夜不归宿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教学,还经常出其它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尹晓光校长决定下大气力实行“半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外出校园。于是,全体党员干部教师总动员,开大会,开小会,晚上轮着值班把门巡逻查宿舍数人头,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正当有所成效形势好转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撤销三所师范和宣化区职教中心,四所学校合并成一所新的大专类院校。
我这个教育战线的新兵刚来了一年挂零,便结束了“宣师人”的工作生涯,成了最后坚守宣师的“末代书记”。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宣师留给我的回忆是非常美好的,许多宣师人都把我当作“老宣师”来对待,而我也确实感受和学习到了有着87年历史传承的“宣师精神”。
2004年秋天,原宣师、柴师、张师和宣化职教中心的四路人马汇集在宣化,一所暂定名称为“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的新的大学宣告成立了。在新的大学里,我担任了党委副书记和纪检委书记,分管宣传工作和纪检工作。
真的是大学了,面积扩大了,分为东西两个校区;教工扩大了,仅在职的就有600多人;班子扩大了,校级领导有13人,开起会来比我过去参加的地方党委常委会的成员还多。学校大了,但是办学难了。不仅是四路人马汇到一起,需要磨合,那么多教工从怀安、张北来到宣化,需要安家,需要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西校区的校舍大多是五十年代建筑,有些破败,虽然说大学需要“大师”,但是大楼也是缺不得的,许多学生奔着大学的名号来了,一进学校纷纷要求去东校区,嫌西校区条件太差。最要命的是办学方向定不下来,学校名分定不下来。如果说过去三所师范挂着分校的牌子,还有些“背靠大树”“借船出海”“借壳下蛋”意思的话,那么现在的“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便多了几分“寄人篱下”有辱颜面的尴尬。招生列入不了正式计划,每年要仰人鼻息分几杯残汤剩羹。
面对这些困难,由13个人组成的庞大的领导班子开始有条不紊地逐一破解这些难题。在坚持正常教学和日常工作的同时,先是组织需要安家的教工民主决定团购新房,学校许诺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积极对原张北、柴沟堡的校产实行资产置换,连拖带欠开始建设新的教学大楼。同时组织人马开始跑校名,确定未来的办学方向,由“另册”入“正册”。大致用了四年时间,这些最初的难题一一有了结果。外来教师喜迁新居,教学大楼魏然耸立,学生宿舍内部重新进行了改造装修,西校区的模样有了很大改观,“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牌子也下来了,办学方向也确定了,寄人篱下的日子结束了,“另册”入了“正册”了。
还是简单说说我在其间主要做的事情吧。作为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根据上级精神我着手起草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各方面协调联动、以系部党团支部为主要支撑的基本工作框架,在广大学生中间活跃地开展了理想信念、励志成才、国防法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经常起早摸黑跟着参加系部自己组织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有一次学校组织了“法治教育报告会”,邀请我过去的同事,宣化区副检察长张志刚同志做演讲报告,会后竟然有同学专门找到我,含着眼泪说这样的报告会太好了,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对自己帮助很大,希望以后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过去四所学校都是中专体制,学校领导班子不设专职纪检委书记,也没有专门机构,只有一名纪检委员。现在我作为专职纪检委书记,还有专职的副书记和纪检监察室,因此需要开展许多基础性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我和纪检委副书记李玉祯同志一起,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仅起草制定了学校党委总体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还起草制定了每个科室和系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界定了科室系部在钱财物方面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必须走什么样的程序。每年根据形势做适当的修补,由科室主要负责人和系部党政主要领导签字,召开专题会议做专门的部署安排,中间还要进行调度检查,形成了比较强有力的约束。在校级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上,我对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努力做到多说话,常提醒,守规矩,走程序,强调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应该说,与过去四所学校各自的情况相比,纪检监察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树立自身应有的权威。
2008年,迎接奥运会,梳理不稳定因素,把长期困扰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工的原张柴两地教工两地分居的难题划到了我的名下。我着手进行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多少人?都是谁?都是什么具体情况?个人有什么具体要求?经过填写调查表,汇总起来又分门别类,总体情况和具体情况都掌握了,我开始起草给上级的专题报告。在这一份报告中,我不仅说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消极影响,还重点替上级想出了七八条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每一途径的大约人数。这样让上级领导看起来至少不会被问题的难度吓着,甚至有可能不会继续拖下去。这份以学校名义打上去的专题报告果然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几次派人下来做专题调研,让困难教工看到了希望,稳定了情绪。我离开工作岗位后,听说这一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解决的办法还大体是循着报告的思路来的。
奥运会之后,学校的名称和办学方向都定下来了,“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名字很响亮,但是和绝大多数教师所预期的“宣化高等师范专科学院”相去甚远,过去三所师范所轻车熟路的师范教育走到了尽头。改行为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对于这所年轻的大学,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严峻考验。就在这样的关头,我的工作生涯也走到了尽头。现在庆祝百年校庆,看到我们的学院在小十年高等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扎实,成果辉煌灿烂,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慰藉和喜悦。我相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办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名校,是为期不会很远的事情。
搭着宣师的末班车,走过学院的始发站,是我一生工作生涯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也是我的一种幸运。我很珍爱这一段美好的经历,在学院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也送上我对我们学院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