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一五" 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军接管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政府设在张家口,察哈尔省政府设在宣化,领导决定 :将察南师范(现张家口二中 )并到宣化师范,并从边二师输入10多名 “老区"学生,作政治骨干,团结带动“新区"学生。校名为:“冀察师范学校",每人佩带黄布校章一个(正面为校名、职别、姓名。背而白布里,盖有学校公章)。第一任校长张希瑞同志(山西省洪洞县人,老干部,已离休。)教导主任(暂缺)。总务主任记不清了。学制:察师为四年制,宣师几年制不太明确。教职员工有六、七十人,学生由300多人发展到500人左右。其中有4个年级:原察南师范的三、四班为新宣师的一班(四年级)、二班(三年级)、三四班(二年级 ) 、新招五、六班( 一年级 )。另外,还有师训班和短师班。主要课程有 :数学、语文、政治、教育、历史、地理、生理、音乐、图画、体育。 察哈尔省政府成立后,校名改为 “察哈尔省立师范学校”。不久 ,徐敬之接任校长,朱刚任教导主任。后又派武树藩( 原为六专署专员 )任校长,生活指导处主任刘晓春( 部队老干部),教务处主任潘启禅( 日本投降后,从绥远监狱出来)。
1946年10月,宣师随我军撤出宣化,随校撤走的师生有100多人。行军到蔚县。察哈尔省政府宋秘书长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动员师生支援前线,有些人到了兵站,有些人到了野战医院工作,年底回校。校址 :河北省涞源县二区(艮坊)吉河村。当时办学条件极差,居住在农民家中或牲畜棚内,地铺黄草,头枕石头( 鞋帽垫在上面 )。山坡、野林是课堂。一面坚持上课,一面生产自给( 生豆芽、磨豆腐、纺线、上山砍柴 、拆洗衣被、缝制鞋袜等 )。当时经济也很困难 ,上级只发给学校定量很低的粮票、菜金和少量经费外,每个师生每月还得通过自己劳动向学校交纳六斤小米。同时,遇有重大社会活动或中心工作 ,师生也都参加,如 “土地改革”“平分土地”“村政权改选”等等。在解放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部队急需扩军补员。经济又处于极度困难的时候,于1947年五、六月间,北岳行政公署决定 :将察哈尔省立师范学校、察哈尔省立中学、察哈尔省立职业干部学校 ,五专区师范学校合并,原四校学生大部分参军参战,少数人分配到地方工作。其余师生都到了“察哈尔联合中学"(简称联中),校址在:涞源县城东的前、后泉坊两个村。校长武树藩一一齐剑秋(教育厅副厅长,因武去任石家庄市教育局长,齐代行校长)一一一武树藩。教导主任董遂平,付主任刘文哲,刘晓春。总务处主任刘汉铭,副主任王毅。生产处主任于佑启,副主任王树桂(后改任总务处副主任)。学校有10个班,还有妇干班、会计班、地干班。当时,在根据地可算是个大学校。附设纺织厂、万兴缝纫厂、合作社、商店等。
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二次解放,“联中"按教育厅通知,立即派人去张家口接收学校。学校派刘汉铭和我等4人 ,于1949年1月4日进入张家口 ,军管会文化接管组胡尚理同志(原北岳行署教育厅副厅长)指示,让我们去接收“ 塞北中学"( 私立 )、“察蒙师范” 、 “养正中学”( 教会学校 )、“张家口中学" 并将 “联中" 从根据地迁来 ,均并到张家口中学 ,后叫察哈尔省立中学 ,现为张家口一中。校长武树藩,武调任察哈尔省高等法院院长后,由齐淑蓉同志接任校长。教导主任刘宏声 ,原为于文 ,副主任姬崇武、郭汉诚。二部主任李应、王万林。总务主任刘汉铭,原为刘步瀛。(通讯员:张文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