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 实 严 毅——安溪第一中学校训
学校自1924年创办以来,几经风雨,几度迁徙,走过四个不寻常的发展阶段:1924~1949解放前的25年,学校在战乱困顿中缓慢前行;1949~1966"文革"前的17年,学校与年轻的共和国同步成长;1966~1976年的"文革"中的10年,学校在政治风雨中动荡飘摇;粉碎"四人帮"后,安溪一中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在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几易其名:创办初始,先后以"安溪公立中学"、"矿务学校"、"简易师范"为名;1949年安溪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更名为"安溪县立人民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5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69年秋季复办,又先后以"城厢中学"、"城关中学"为名,197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复名"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学校始终以德为先,扎实有效地搞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稳定教育秩序,为一中的发展创建优良德育环境。学校自1982年被评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以来,连续荣获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称号。几年来,有46位教职员工获得省级以上表彰,6个班级获得省先进班集体,42位学生获得省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37位学生获"庄采芳奖学金"。
多年来,广大侨亲校友对母校的发展十分关心,大力支持学校发展。从1985年以来,老校长王瑞璧,老校友柯其香、李荣扬等先生带头捐资并发动海外校友侨亲先后筹集资金278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校友楼、侨贤楼、教学楼,老校友刘鸿基、林锥夫妇,侨亲王雪玲,林永固、叶秀元、王泉成、张明法、林文侨等校友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添置教学设备;1996年以来,侨亲李陆大先生热爱家乡教育事业,先后捐赠1259.3732万元人民币,资助学校兴建景昀科学楼、吴思敏图书馆、吴伯桢电教馆、李振羽艺术馆和学生宿舍、食堂,现在又再支持学校兴建一幢885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校友、侨亲的大力支持,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