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校训,是指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校训的提炼,既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又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既要传承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特色与风格,深刻阐释学校的本质,对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要注重教育的行业属性,体现行业特色,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只有找准学校文化内核的中心意象,通过理性思考进行抽象提炼,才能达到特色独具,富有创意,成为学校与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
学院办学60载,校训几经变迁。“成马”时代有无明确校训尚未能仔细考证,据老校友回忆,当时强调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白马”时代,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金马”时代中专办学时期,校训为“严谨、求实、团结、进取”;升格高职学院后,校训变化为“笃学、励志、实践、创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校训,都曾发挥积极作用,也深深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与特征。
为迎接学院60年华诞,进一步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专题研究校训、校徽及校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组织研讨论证,力图提炼既能传承学院文化,又能体现行业特征、还能表达办学宗旨之校训。所以,“敬德修业,拓道致通”既是课题组研究的成果,也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学院研究同意,将此作为学院新的校训。
敬德修业:出自《易传·文言》。子曰:“君子敬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的本意是每个人都要增进美德、建功立业,强调人既要养成高尚品德,又要掌握一技之能,方可立世。
“敬”意为尊重,“德”指好的操守。将“敬德”放在首位,是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强调,学校的首要功能是立德树人。“敬德”不但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职工提出的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者更需为人师表,敬德、立德。
“修”在这里指钻研学习,下功夫研究;“业”有两层含意,一是代表学业、专业、事业,二是代表学习过程。“修业”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奠定扎实专业功底,厚积薄发,成为祖国建设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希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敬德修业”体现了我院师生立身社会的内在修养与实践行为的导向与追求。
拓道致通:“拓”本意为开辟,“道”本意为道路,“拓道”的直接意义是开辟道路。既要逢山开路又要遇水架桥,因此“拓道”是对以公路水路运输为主体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属性的一个概括。
“拓”的另一意义为开拓,是创新精神的本源。“道”也可理解为规律、知识。韩愈“传道解惑”之说正是此意,“传道”揭示了学院育人的本质属性。“拓道”也可理解为创新开拓办教育,而这正是我院倡导的核心精神,也是我院的立校之本、成功之本、发展之本。
“致”的本意有“使达到”;“通”的本意有“通达”,直观意义是使道路通达。“通”也可引申为“通晓、懂得”,“致通”引申意义是要求学子刻苦学习,德业并增,通晓学业之道、事业之道、人生之道,喻指我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交通行业栋梁之才。
“拓道致通”还承载了“蜀道天堑变通途”的千年梦想,也充分揭示了我院为四川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总之,新校训“敬德修业,拓道致通”,意为兴“敬德修业”之教育,育“敬德修业”之人才,助“拓道致通”之伟业,破千年蜀道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