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拥有113年办学历史的四川农业大学,70年来与新中国一道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高奏出一曲曲奋进之歌,创造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辉煌业绩,为新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网推出“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特别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回顾川农大70年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共同朝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澎湃前行。
从成立之初的铮铮誓言“兴中华之农事”开始,社会服务对于川农大人来说,就是一份“初心”,承载着一代代川农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担当。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川农人从未停下社会服务的脚步,用心、用智也用对脚下土地的一片深情书写着兴农报国的大文章。
用情 多年坚持书写情怀与担当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还是四川省立农学院时,就已经有了农业推广处这样的机构,那时就已有师生在开展社会服务。”4月26日,党委书记庄天慧自豪地向来自兄弟院校的客人介绍道。
确实,川农大的社会服务不仅开展得早,持续时间也长。新中国成立,四川农业大学师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无论哪一个时期,无论怎样的境遇,川农人身上洋溢着的兴农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强烈。
50年代,川农人以极大热情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杨允奎、杨开渠和黎中明三位教授积极参与筹备成立川西区科普协会。学校举办农业科普展览推介全校的科研成果;响应西南地区主要发展甜橙的方针,举办柑枯科普展览……还长期鼓励师生与业务机关、生产单位取得联系和合作,广泛参与社会调查、推广示范、植物病虫害防治、兽疫防治等。
60年代,国民经济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虽自身处境困难仍尽力支援地方。除抽调人力技术支援外,还在1961年和1962年为附近人民公社提供各类作物种籽500多公斤,蔬菜种籽100多公斤,洋芋、薯类种块3000多公斤,各种菜苗近十万株,红苕藤2.5万公斤以及猪100多头,品种鸡1000多只,协助地方生产。
70年代文革期间,学校一度被明文撤销,逆境中川农人爱国爱校、兴农报国的信念没有动摇。在无法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仍派教师到校外开展技术支援;仍与地方农、牧业单位联系,举办各种短训班,为地方培养农技人员;1975年开始,还招收一年制或两年制的“社来社去”学生,与绵阳、西昌地方农校合办“社来社去”试点班,向生产一线人员输送科学技术。
80年代改革开放吹来了春风,也为社会服务带来了新动力。1983年,学校首个校地合作协议——与大邑县的校县共建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协议签订。学校先后派出师生2400多人次,推广技术、培训干部农民,参加科技承包,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开发系列产品……10年后,大邑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梅基地和省内知名的“三木”药材基地、金蜜李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等基地。1984年,为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学校重新成立科技推广科。这一时期,水稻、小麦等育种与推广紧密结合,为主要粮食作物贡献近数十亿公斤增产量;推广的一批高效兽药、疫苗及防治技术,累计经济效益上亿元;杂交玉米新品种、马尾松抚育间伐技术、鸡鸭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成果的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均达千万元以上;“四川猪的饲料标准”在省内14个县(市)的200个饲料工厂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振兴企业方面的成绩,1986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支援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90年代,硕果累累的科研极大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有了长足进步,获奖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这一时期,学校在校地、校企合作,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办学过程中探索出合作与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优良品种、饲料配方和农畜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等。仅“九五”期间,学校推广科技成果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超过200亿元,为我国南方,特别是西部和四川农业、农村经济上台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统计,从80年代到新世纪初,川农大师生深入一线,为地方培训各类人员近30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40余万册(份),编写科普教材数十种,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亿多亩、优良畜禽新品种近3亿头(只)、林果新品种9千多万株,共创社会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服务“三农”之路。
用心 战略眼光推动能力水平提升
进入新世纪,在数十年自发服务基础上,学校以战略高度,长远目光,逐步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社会服务大格局。从零星的点对点服务到建立统筹服务平台,再到对平台提档升级,川农大在不到20年里,成功实现了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三级跳”。
第一次飞跃是在新世纪之初,学校尝试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创新其形式。这一次,通过开通和建设“四川农业科技110”,采取集电视、电话、电脑和短信平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立体传播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24小时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将社会服务向着信息化方向拓展。
2010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基地两体系”建设目标,“努力形成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成为强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服务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在全校师生中成为共识。
学校一方面从制度设计着手,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平台搭建,整合全校资源。
学校坚持“向政策创新要动力,向制度创新要活力”,每一次职称、职级、职务晋升相关人事制度的调整,无不体现社会服务工作的权重;出台分配奖励制度,明确成果所有者在转化效益中的占比,都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主动参与科技推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2012年,四川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高校之一。它集合了校内原有的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校地合作办公室、教学实习农场、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办公室等多支力量,对全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策划、归口联络、日常协调、督查与考核。作为一所农业高校,川农大充分发挥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共享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