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递:2010年10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
做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向,培养学生的对时事进行理论分析的敏感性,我认为从经济常识角度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案设计:
一、“加息”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表现
“加息”是国家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手段主动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并非市场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宏观调控表现为政府根据经济活动的现状或发展趋势做出整体、方向性的干预,有及时性、预见性、有效性的特点。而且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体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是对市场和经济规律的自觉运用。“加息”就是经济手段的运用,侧重于对资源配置数量及方向的间接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
二、“加息”是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目的在于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以保障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存贷基准利率的变动,就可以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如,本次存款利率上调,一般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生活消费相对下降,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贷款利率上调会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
三、“加息”一般用于抑制经济过热,通胀势头明显时
通过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国家经济活动随时可能处于的两种经济状态,其实质都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持续上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需求过大。通过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来降低需求,促使货币回笼银行才能有效降低需求,保证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加息”就是能够达到这一宏观经济目标的措施之一,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
四、“加息”一般会改变资本市场的流向
对于投资理财来说,一般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比值关系。我们熟知的股票、债券、保险和储蓄都为投资手段,每一种投资手段的收益和风险的变动都会影响资本的流向。例如,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这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因素,利率上调,一般会使股价下跌,改变股市的发展趋势。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者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等调控实现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货币政策要相对于财税的调整要及时迅速得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尽快转型。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背景关注:首先,从今年2月份开始,CPI迅速走高,实际利率进入负区间,至今已持续8个月,最高负利率达-1.25%。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可能性基本消失,宏观经济回暖的状况下,而物价上涨压力却不断加大、通胀预期有所强化,而且下半年一直到明年春节前,都是传统的消费旺季,通胀压力很难消除。加息是央行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好通胀预期慎重权衡后作出的正确决定。其次,房地产市场的高烧依然持续,前期的调控政策需进一步延续。尽管管理层对房地产市场从今年4月中旬以来,一直采取高压的强势没有改变,但楼市的高烧不退已经关乎到民生问题,有必要采取加息的货币政策予以调控。因此对于本次加息,央行主要基于管理通胀、房地产调控方面的考虑,正当其时。
但是,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货币政策开始改变“适度宽松”的基调。加息确是一项收紧的政策,但目前不能因此而判定货币政策开始改变基调。2009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没有因为加息而改变,换言之,货币环境依然是适度宽松的。另一方面,经济并没有过热,通胀预期还未成为现实,因此,货币政策仍将维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但如果到年底,物价仍然继续上涨、楼市没有出现合理调整、股市也形成局部泡沫,也不排除货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