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手中加班时,有初中的同事就告诉我,A同学不仅是个整天趴在桌上不听课,而且其家人护短意识很重,很难沟通。
果然,一开学,各科老师就纷纷前来抱怨,因为他上课时都是趴着,哪怕是我这个班主任的课,他都不给面子。起初,我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醒他:有时喊他坐好了;有时走到他身边时,轻轻拍一下;有时用目光提示。但不管提醒多么频繁,他趴着依旧。后来老师们又有一个新的共识:虽然这孩子趴着听课,但面对提问,他基本都能回答的。
了解他,是始于开学后他交给语文老师的随笔。他的随笔中除了对母亲的描述是充满温馨外,其它的总是带点灰色。有一次在周记中,他坦率地写道,凭直觉,他不喜欢我这个新班主任。而且,在文中,他还对我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进行仔细地分析。虽然他的分析很有些臆想推测的成分;虽然我不赞成一个15岁孩子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我明白这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孩子,他需要引导。
于是,我还是不露声色地和往常一样对待他,只是对他又多了几分观察。我发现,每次班里有事需要商量时,他总是会在一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冷静地分析人家想法。嗯,是一个关心集体的人。他也常常不交作业。每找到他,他的反应有些与众不同,要么就直接承认自己由于某个原因而没做作业,然后就会补做好;要么就直接告诉老师,他不想做那作业和为什么不想做的理由。在这过程中,凡是他有理的,我都尊重他,凡是我有理,我就坚持我的原则到底。
到9月底的时候,条件成熟了。我第一次找他单独谈话,谈话的主题就是“趴着听课”。谈话开始,我就告诉他:我知道你对我这班主任不是很喜欢,但我很喜欢你这个学生。然后我就把我近一个月在他身上发现的特别之处和长处罗列给他听。可以看出他很认可我的坦率和真诚。我也告诉他,光靠直觉来判断人有时是要出差错,人与人的相互了解需要相互沟通和相处。整个谈话过程,我把他始终当作朋友来对待,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问题。告诉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没有改变就没有成长。他一边陈述自己的想法,一边不停地对我的说法表示赞成。最后,我提出了“一个月内改掉趴着听课的坏习惯”。他听后迟疑了,说“老师,我都已经趴了这么多年了,我能改掉这习惯吗?” 我充满信心地回答他“能,肯定能。我会每天督促你,我会提醒所有任课老师提醒你,我会联手你父母亲一起来帮助你”。听完这话,他说只要我一个人提醒他就够,让他自己先试一段时间。我再次向他强调,他有一个月的时间改掉这坏毛病。
从第二天开始,他就基本上是坐着听课了。偶尔趴着,我稍一提醒,他就坐正了。很快老师们都看到他的改变,于是我的任务就是在班上给他造势,表扬他,无形中让他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同时他也为班级上的一部分同学树立了榜样。
很快运动会到了,即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拿到名次,但因为“重在参与”,A同学报名参加1500m的长跑。期中考试他的总分排名第四。在期中后的班干部调整中,他被选为班级宣传委员。在英语剧《威尼斯商人》的准备过程中,我推荐他出演巴萨尼奥,没想到他的演出非常成功,被师生认为是演出最投入最成功的演员。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去还戏服时,发现另一同学的戏裤丢了,他就把自己的裤子给抵上了,事后,他一直没跟同学提起这事,直到我问起。期末评优中,全班22人,他得了18票。
A同学一学期下来,变化确实很大。这是一个渴望和老师能平等对话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停地肯定他,帮助他“扬长避短”,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他的情况,发挥他的优势、天赋,让他茁壮成长。
21世纪,师道尊严需要新的理解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