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当务之急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实践尝试采用“读—疑—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三步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读”——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三步中第一步,一般放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可贯穿于整节课的过程中。读的方式有朗读、诵读、默读、仿读、背诵等方式。可读全文,可读文中精要的部分。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镪、语调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通过反复吟诵,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不仅培养了较强的语感。又可以理解文意感受文采,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读,还可唤起读书的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琅琅书声回归语言课堂,确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岳阳楼忆》时,结合文章有的骈句,散整句结合,词工句丽;叙事或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贴切生动,语言十分优美。我先录音范读,再用20分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文章中流露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少讲些字句,谈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及课文深刻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步:“疑”—一是学生质疑,互相问答;二是教师提问。这两方面进行的顺序可先可后,或教师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检查提问,然后让学生质疑,或先由学生在自查中设法解决的提出质疑,然后由学生互相问答,或由教师解答。
疑的目的是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而要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应让学生有疑而问。怎样才能有疑而问呢?这需要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先不急于讲析词义,而让学生先看书查阅字典、词典、课文注释,把时间真正教给学生。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既可获得深刻的印象,又能减少依赖性,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找出真正不懂的内容,达到有疑而问。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自学中的质疑、提问,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考虑到这个寓言故事,文字比较浅易,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给10分钟时间让学生查注释或资料,学生基本上可辨清词义,读通句子,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讲解。我用先提问,后质疑的方法解决了字词教学这一步。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这课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疏通内容层次。我按:“愚公年龄——愚公提出移山主张——愚公妻献疑——愚公搬山——邻居小孩帮助——智叟讥笑——愚公驳斥智叟——愚公移山成功”这些情节组成的线索设计问题,既使学生懂得了“且”、“毕”、“险”、“焉”、“龀”、“惠”、“已”等词的含义,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种一改过去搞“启发式”,只是提问学生,变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学生学得深,记得牢,加快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第三步是“析”,指师生共同分析,一般以教师简析为主。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批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可见,分析课文要求的是“精”,但“精”不是越少越好,“精”就是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还是以《愚公移山》为例。这一课的关键处在哪?就在于要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智叟讥笑愚公,阻止愚公移山,因为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努力,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愚公的“长息”是对智叟的有力驳斥。在愚公看来,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手里完成,但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有完成的希望。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的。愚公的抱负和信心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在教学中,点通了这一关键问题,愚公的形象就无比高大了,那种认为“移山不绕山开道或搬家”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自然无能为力的表现。与寓言要说明的人力战胜自然的寓意相悖。这样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再如在教《醉翁亭记》时,为区分学生认为欧阳修身为太守却不务正业。关键在于弄清“太守与谁游玩,醉翁之意为何?”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把现时有的领导干部以考察为名,实是公款旅游,而欧阳修身为太守却游山玩水,引导同学比较分析,民主评议,以有分制,请给他评分。有的同学马上给他打上四十分。我让他说明理由是,学生说:“欧阳修身为太守却不务正业,只知沉醉于山水。”我把关键问题抛出:“欧阳修与谁在一起游玩呢?”引导学生阅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经过点拨、分析,同学们明确“醉翁之意”“不在乎山水之间”,在于一州之人,“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人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正说明太守励精图治,政绩显著。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心的归纳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只有这样,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