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仅是资源、市场、资金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江泽民在全国科技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中学语文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必须承担起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培养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更大成效。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就是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既重视传授知识,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目前,国外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从语言、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还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日本语文教学界进行了多种改革实验后确认:单纯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不少国家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教育、感情熏陶、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定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叶圣陶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在教学过程中,叶老认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是决定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内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把创新思维的教育和培养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应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在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时,充分考虑学生智能特点,分析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智能培养价值。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恰当运用启发法,问题法、发现法、引导探索法等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发散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束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转变人的习惯性思维,尽量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使学生在吟诵、体味、比较中感悟语言美、揭示作者创造的本质,获得真知,发展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的过程。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和原动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求异创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积极的情意气氛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智力活动。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是不会产生灵感。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原有知识,经验及传统观念,在无限个“为什么”中探索。如在组织中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进一步转化成浓厚的兴趣,从而对探究产生持久动力,最终促成研究成果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