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深刻影响着学生个体生命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这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高效课堂,就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高效课堂,就没有学生人生价值的提升。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教师“教”的高效和学生“学”的高效的有机结合体,是从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走向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学过程。高效课堂是问题生发的课堂,是自主探究的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课堂,是合作实践的课堂,也是智慧生成的课堂,理想孕育的课堂,更是思想形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所谓“超市”,体验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性、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所谓“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量变”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总之,高效课堂是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二、高效课堂的原则
1、精简精练原则。(10+30+5或20+20+5)
2、差异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5、问题性原则。
6、活动性原则。 7、生成性原则。 8、愉悦性原则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
1、三个关键词:①差异:要深入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基础的差异,预习效果的差异,学科的差异,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师素质的差异等。②分组:高效课堂分组是关键。没有分组,就没有合作,就没有探究。③展示:展示是重点。没有展示,问题就不能反馈,课堂就没有抓手,既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生成问题。
2、三个步骤:①预习:就是先学,没有先学,就体现不出主动。②展示: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和问题在组内展示,再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通过展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展示,就没有高效。③反馈:把预习中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师生共同加以解决,不及时反馈,便体验不出高效。简言之,在高效课堂中,差异是基础,预习是重点,分组、展示是“双核”,反馈是中心,生成是目标。
四、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1、高效课堂必须运用学案导学(预习)。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和辅导为核心(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