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今天,应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人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长期以来,无论是强调知识性的语文教学,还是强调工具性的语文教学,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极为普遍。这种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是很不相称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要提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方能生意盎然。
1. 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语文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鲜活亮丽。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意义,利用语文学历饿的自身魅力,去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2. 鼓励质疑,培养参与勇气。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汲取知识,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悉心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质疑得当要给予鼓励。即使有所不安,要热情地给予梳理和评点,以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二是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模糊点或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突破口上,悬疑设问,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强烈心理要求。
3. 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创新与民主是相当密切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民主的教育,就不会有创新的教育,因为教育专制的本质就是压制人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创造宽松,和睦的教学氛围,乃是培养学生创造里的前提条件。
二、改革教学方案,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培养想象力,放飞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大脑对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做为一种思维活动,具有理想认识的品质,能自由地激发理解力和创造力。
2. 训练发散思维,突出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偏爱与求同思维的训练,以至削弱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查能力的培养功能。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定势,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构造开发的,多元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造素质
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至。因此,语文教学绝不可画地为卑,受限于教材。而应该以教材为本,以课堂为主地向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多个领域进行拓展和延伸,把学生的语文知道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地翱翔,真正达到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