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确转换教师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绝对权威。而传授教材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讲解、论证、示范。与教师角色任务相适应的是:学生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任务是尽一切能力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记忆、模仿、机械训练。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出现了不良的四多四少:主动性少,被动性多;独立性少,依赖性多;体验性少,记忆性多;思考性少,模仿性多。由此可见,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导致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个根本原因。新课程,即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富于变化的、新奇的、能够引起认知不协调的事物。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设计课堂层次以优化课堂结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外是设疑、析疑、解疑的过程。如果教者能别出心裁,步步设疑、激疑,就能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置身于兴致盎然的氛围之中。设疑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可从知识上设疑,突出重点,攻破难关;可从知识联系上设疑,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从思路上设疑以指明学习的思维方向;也可在实用时设疑以强化占有的知识。同时根据一堂课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巧妙设计最能收到的理想效果的形式,以达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敏捷活跃的思维能力。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
四、 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但是首先要注意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其后要注意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最后注意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