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思考二:
活动设计的时效性。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活动设计的实效性,首先要求教师从宏观上把握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师A所设计的英语课的第一环节,尽管教师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特点,让学生猜用布盖住的果篮中的水果,但教师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学过的英语,加上猜中后的奖品与本节课无关,又比较好玩,学生拿到奖品后就玩奖品了。从课堂的表面看,确实学生很活跃,但在深层次上学生得到什么呢?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如教师的指导语,教师在创设课堂情景时是否考虑到课堂管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动物名称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卡片到墙角去寻找动物的头饰,学生们你推我搡,有的甚至摔倒了,教室里一片混乱,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则课前让学生准备动物玩具,上课时把玩具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在教室的墙上还贴上一些森林图画,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还发给学生带有英文单词的动物图片,再让学生去找。这样学生先仔细看单词,然后再去许找动物玩具,这里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于玩具放在教室的四周,学生向不同的方向走,教室秩序也很好。另外,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把握好行为的表现程度。最后,教师要关注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思考三:
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选择和升华基础性生成资源,使之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思考四:
学科素养的个性化。学校每个学科都应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服务,但每个学科应该将其鲜明的学科素养的个性融入全面发展的育人共性中去。这也是当前在教学中所提出的数学要有数学味、语文要有语文味的意思。语文有其人文的一面,但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情境图,但数学不应该变成看图说话课,而是要求学生能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好各个学科个性化的学科素养。